|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2页 |
| 第1章 “红色纪录片”概述 | 第12-23页 |
| ·对“红色纪录片”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对“红色”的辨析 | 第12-13页 |
| ·对“红色纪录片”的理解 | 第13页 |
| ·“红色纪录片”的分类 | 第13-15页 |
| ·“红色纪录片”之新闻记录片 | 第13-14页 |
| ·“红色纪录片”之理论文献纪录片 | 第14-15页 |
| ·“红色纪录片”的特点 | 第15-17页 |
| ·显著的文献性 | 第15-16页 |
| ·突出的政治功能 | 第16-17页 |
| ·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 第17页 |
| ·“红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第17-23页 |
| ·新闻纪录片与“形象化政论”(1949-1966) | 第18-19页 |
| ·“文革”时期的新闻纪录片(1966-1976) | 第19-20页 |
|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的“红色纪录片” | 第20-22页 |
| ·多元化纪录片时代(1993-至今) | 第22-23页 |
| 第2章 中国“红色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河北省新时期创作为例 | 第23-37页 |
| ·为何以河北省创作为例 | 第23-25页 |
| ·“红色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 第25-27页 |
| ·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 | 第25-26页 |
| ·叙事结构 | 第26-27页 |
| ·宏观立论与微观叙事 | 第27页 |
| ·中国“红色纪录片”叙事理念与嬗变 | 第27-37页 |
| ·“形象化政论”之于中国纪录片创作 | 第28-29页 |
| ·“格里尔逊式”与主题先行 | 第29-31页 |
| ·纪实主义浪潮 | 第31页 |
| ·“新记录电影”对“红色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 第31-37页 |
| 第3章 “红色纪录片”视听语言特征 | 第37-41页 |
| ·画面语言 | 第37-39页 |
| ·“红色纪录片”视觉语言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 ·“红色纪录片”视觉语言的功能分析 | 第38-39页 |
| ·声音语言 | 第39-41页 |
| ·音响 | 第39页 |
| ·音乐 | 第39-40页 |
| ·解说词 | 第40-41页 |
| 第4章 “红色记录片”审美特征 | 第41-47页 |
| ·现实主义精神之美 | 第41-43页 |
| ·爱国主义崇高之美 | 第43-47页 |
| ·“红色记录片”的崇高美学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 ·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 | 第44-45页 |
| ·崇高美的形象化表达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