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 ·羊草简介 | 第8-9页 |
| ·发芽率 | 第8页 |
| ·光合作用特性 | 第8-9页 |
| ·耐盐碱性 | 第9页 |
| ·营养价值 | 第9页 |
| ·内生真菌及其起源 | 第9-10页 |
| ·羊草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内生真菌在羊草中的作用 | 第10-12页 |
| ·耐旱性 | 第11页 |
| ·耐盐碱性 | 第11页 |
| ·抗虫性 | 第11-12页 |
| ·提高羊草凋落物的降解 | 第12页 |
| ·内生真菌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 ·蒙古白丽蘑蘑菇圈简介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4-17页 |
| ·采样地点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1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实验样品 | 第15页 |
| ·实验药品 | 第15页 |
| ·实验设备 | 第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5页 |
| ·不同器官表面灭菌时间的确定 | 第15页 |
| ·实验材料的处理 | 第15-16页 |
| ·内生真菌纯化及留种 | 第1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17-44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设备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7页 |
| ·ITS鉴定 | 第17-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44页 |
| ·鉴定结果 | 第19-21页 |
| ·ITS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1-37页 |
|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7-44页 |
| 第四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4-51页 |
| ·羊草中内生真菌分布 | 第44-49页 |
| ·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分布 | 第44-45页 |
| ·不同样地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5-46页 |
| ·不同时期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6-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 ·不同样地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 第50页 |
| ·不同时期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羊草内生真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51-55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菌种活化发酵 | 第51-52页 |
| ·菌丝及发酵液提取 | 第52页 |
| ·抑菌实验 | 第52页 |
| ·实验结果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1 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 第55页 |
| 2 内生真菌区系分布 | 第55页 |
| 3 抑菌作用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附录 | 第62-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