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和危害 | 第13-14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 | 第13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 | 第13-14页 |
| 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因 | 第14-16页 |
| ·主要病原微生物 | 第14-15页 |
| ·葡萄球菌 | 第15页 |
| ·链球菌 | 第15页 |
| ·大肠杆菌 | 第15页 |
| ·其他因素 | 第15-16页 |
| ·遗传因素 | 第15页 |
| ·饲养管理因素 | 第15-16页 |
| ·环境与其他因素 | 第16页 |
| 3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 | 第16-17页 |
| ·不同季节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 第16页 |
| ·不同胎次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 第16页 |
| ·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 第16页 |
| ·不同年龄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 第16-17页 |
| ·不同泌乳阶段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 第17页 |
|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产奶量之间的关系 | 第17页 |
|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及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 第17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 ·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 | 第17-18页 |
| ·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的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乳汁体细胞计数法(SCC) | 第18-19页 |
| ·乳汁pH值检测法 | 第19页 |
| ·乳汁电导率测定法 | 第19页 |
| ·苛性钠凝乳试验法 | 第19页 |
| ·PCR检测法 | 第19-20页 |
| ·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法 | 第20页 |
| ·其它检测方法 | 第20页 |
| ·乳房炎的中兽医辩证 | 第20页 |
| 5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 | 第20-25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 | 第20-21页 |
| ·加强饲养和环境卫生管理 | 第20-21页 |
| ·注意挤奶卫生及方式 | 第21页 |
| ·干乳期乳房保健 | 第21页 |
| ·开展隐性乳房炎检测 | 第21页 |
| ·疫苗预防和抗病育种 | 第21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 | 第21-25页 |
| ·西药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中草药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 | 第24页 |
| ·其它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 6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 | 第27-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供试牛及检测时间 | 第27页 |
| ·试剂及器械 | 第27页 |
| ·奶样采集 | 第27页 |
| ·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 第28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 | 第28-29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 第29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 第29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季节的关系 | 第29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日产奶量的关系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33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与不同乳区之间的关系 | 第30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年龄、胎次、季节、日产奶量之间的关系 | 第30页 |
| ·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建议 | 第30-33页 |
| ·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与加强检测 | 第30-31页 |
| ·加强饲养管理 | 第31页 |
| ·规范挤奶操作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33-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药敏试纸纸片 | 第33页 |
| ·中药准备 | 第33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3-34页 |
| ·乳房炎的检查和采样 | 第34页 |
|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34-36页 |
| ·培养特性鉴定 | 第34-35页 |
| ·生化鉴定 | 第35-36页 |
| ·药敏试验 | 第36-37页 |
| ·西药药敏试验 | 第36-37页 |
| ·中药抑菌试验 | 第37页 |
| 2 结果 | 第37-38页 |
|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8页 |
| 3 讨论 | 第38-41页 |
| ·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 | 第38-39页 |
| ·中西药的抑菌效果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试验 | 第41-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中药准备 | 第41页 |
| ·西药 | 第41页 |
| ·试剂 | 第41页 |
| ·病例选择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 ·奶样采集 | 第42页 |
| ·检测方法 | 第42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2页 |
| 2 结果 | 第42-43页 |
| ·各组的治疗效果 | 第42-43页 |
| ·各组泌乳量的变化 | 第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全文结论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