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8-16页 |
一、就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分析 | 第8-1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分析 | 第12-14页 |
三、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分析观点 | 第14-16页 |
四、小结 | 第16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6-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性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 第20页 |
第二节 问卷统计与检验结果 | 第20-22页 |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0页 |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结果 | 第20-21页 |
三、就业能力调查表因子分析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研究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特征对比分析 | 第22-24页 |
一、不同性别学生就业能力方差分析 | 第22页 |
二、不同年级学生就业能力方差分析 | 第22页 |
三、不同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方差分析 | 第22页 |
四、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就业能力方差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比分析 | 第24-27页 |
一、勤工组与总体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二、团干组和与总体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三、职协组与总体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四、社团组与总体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五、兼职组与总体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与结论 | 第27-29页 |
一、学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页 |
二、性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要影响因素 | 第27页 |
三、年级是影响就业能力差异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显现稳定的成长性 | 第27-28页 |
四、大学生党员普遍就业能力得分较高 | 第28页 |
五、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 第29-33页 |
一、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与成因分析 | 第29-30页 |
二、人格心理素质发展不成熟 | 第30-31页 |
三、综合能力的不足,影响整体就业能力 | 第31-32页 |
四、职业能力与职业气质在培养上存在不足 | 第32页 |
五、学生归属感淡薄,团队精神较为不足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教育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33-35页 |
一、教育者引导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教育 | 第33页 |
二、教育者对学生引入规划意识不足,学生缺乏就业能力规划意识 | 第33-34页 |
三、教育者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坚持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35-39页 |
一、根据性别差异,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35-36页 |
二、根据专业差异,完善学生的专业能力 | 第36页 |
三、根据年级的差异,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 第36-37页 |
四、发挥党团先进性教育的作用,激励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 第39-40页 |
一、通过团学社团组织,培养组织归属感,锻炼综合能力 | 第39页 |
二、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适应社会工作,提高职业素养 | 第39页 |
三、参加社团文体活动,丰富个人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 第40-46页 |
一、培养专业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 第40-41页 |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 第41-43页 |
三、实施全程职业生涯教育,完善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 第43-44页 |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成才观 | 第44-46页 |
第四节 通过理论的内化吸收与能力外化增强作用,实现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