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油田HH60井区延安组低幅度构造圈闭与控藏因素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低幅度构造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地震储层识别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区延安组勘探概况与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15-16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7页 |
·盆地基底与盖层 | 第19-24页 |
·盆地基底及断裂分布 | 第19-22页 |
·盆地盖层 | 第22-24页 |
·盆地构造单元与演化 | 第24-25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4页 |
·盆地构造演化 | 第24-25页 |
·延安组地层发育及油气显示、勘探概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小层对比与层位标定 | 第27-37页 |
·钻井小层划分对比 | 第27-31页 |
·标志层特征 | 第28-30页 |
·延10、延9的地层特性 | 第30-31页 |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与层位标定 | 第31-37页 |
·反射标志层及合成记录制作 | 第31-34页 |
·层位标定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构造图制作与分析 | 第37-55页 |
·等t_0图制作及断裂特征 | 第37-42页 |
·等t_0图的制作 | 第37-39页 |
·断裂的识别及其特征 | 第39-42页 |
·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分析 | 第42-48页 |
·恒速与变速构造图对比分析 | 第48-55页 |
·直罗底面恒速与变速构造图比较 | 第48-49页 |
·延9砂岩顶面恒速与变速构造图比较 | 第49-51页 |
·直罗底面与延9砂岩顶面变速构造图比较 | 第51-55页 |
第五章 砂岩储层微相与展布 | 第55-71页 |
·延10、延9的沉积特征与沉积微相 | 第55-64页 |
·沉积特征 | 第55-56页 |
·单井及连井相分析 | 第56-60页 |
·物源方向分析 | 第60-61页 |
·沉积微相 | 第61-64页 |
·储层展布预测 | 第64-71页 |
·单井一维正演模拟与属性分析 | 第64-67页 |
·三维区的地震反演与分析 | 第67-70页 |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油藏类型与控藏因素分析 | 第71-81页 |
·控藏因素分析 | 第71-77页 |
·低幅度构造控藏 | 第71页 |
·古构造形成期控制 | 第71-72页 |
·断裂控藏 | 第72-74页 |
·有限油源控制 | 第74-75页 |
·砂体厚度与展布 | 第75-77页 |
·油藏类型 | 第77-78页 |
·延安组有利构造圈闭评价 | 第78-8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