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课题解析 | 第8-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体验经济要求关注用户体验 | 第9页 |
·交互设计中的“人本”思想 | 第9-10页 |
·交互设计和人类创新思维的交融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交互界面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2页 |
·无意识行为在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及其转化 | 第18-30页 |
·行为的意义及特征 | 第18-19页 |
·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19页 |
·行为的两元性及两重性 | 第19页 |
·无意识行为解析 | 第19-26页 |
·无意识行为的概念及内容 | 第19-22页 |
·无意识行为的形成 | 第22页 |
·无意识行为的外在表现 | 第22-24页 |
·无意识行为的特征 | 第24-25页 |
·无意识行为的属性 | 第25-26页 |
·无意识行为的转化 | 第26-29页 |
·“无中生有”——无意识行为与有意识行为之间的转化 | 第26页 |
·用户无意识行为在设计中的转化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交互过程中用户无意识行为的定性研究 | 第30-55页 |
·行为对象——移动设备 | 第30-33页 |
·什么是移动设备 | 第30-32页 |
·移动设备的交互界面 | 第32-33页 |
·移动设备的交互设计模型 | 第33页 |
·无意识行为的定性研究方法——观察法 | 第33-35页 |
·什么是观察法 | 第33-34页 |
·观察法在无意识行为研究中的优势 | 第34-35页 |
·观察法的创新应用——协同观察 | 第35页 |
·观察法在无意识行为研究中的实施 | 第35-47页 |
·观察前的准备 | 第36-38页 |
·如何进行观察 | 第38-40页 |
·观察法的定性记录 | 第40-46页 |
·观察分享 | 第46-47页 |
·无意识行为观察结果的定性分析 | 第47-54页 |
·分析始于整理 | 第47-49页 |
·“拆木签”——无意识行为的拆分与提取 | 第49页 |
·归类分析 | 第49-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交互界面中用户无意识行为的定量研究 | 第55-66页 |
·行为的定量分析 | 第55-56页 |
·用户体验的量化 | 第55页 |
·量化用户行为的模型 | 第55-56页 |
·交互界面中无意识操作行为的定量实验与分析 | 第56-61页 |
·行为元素 | 第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测试流程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交互界面中无意识认知水平的定量实验与分析 | 第61-65页 |
·实验概述 | 第61页 |
·实验样本的搜集及筛选 | 第61-62页 |
·测试过程 | 第62-63页 |
·测试结果统计与结论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无意识行为在交互界面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 | 第66-84页 |
·无意识行为在交互界面设计中的价值 | 第66-72页 |
·无意识行为在“认知层”的价值 | 第66-68页 |
·无意识行为在“行为层”的价值 | 第68-70页 |
·无意识行为在“体验层”的价值 | 第70-72页 |
·无意识行为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 第72-83页 |
·设计回归用户直觉的产品形象 | 第72-75页 |
·建立顺应用户行为习惯的操作方式 | 第75-78页 |
·无意识行为的“意识化” | 第78-80页 |
·创建与用户行为一体的使用情境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第84-95页 |
·用户无意识行为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实践 | 第84-90页 |
·设计实践概述 | 第84页 |
·用户研究 | 第84-89页 |
·交互界面设计 | 第89-90页 |
·设计实践结果 | 第90-95页 |
·产品展示 | 第90-94页 |
·使用情景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 1 :图表及表格来源 | 第101-104页 |
附录 2 :用户心理模型测试 | 第104-105页 |
附录 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