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热带假丝酵母高产木糖醇代谢工程菌的构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木糖醇第11-12页
   ·木糖醇的用途第12页
     ·医药方面第12页
     ·食品方面第12页
     ·其它用途第12页
   ·木糖醇的生产方法第12-14页
     ·化学法第12-14页
     ·生物法第14页
   ·木糖醇的生物代谢途径第14-16页
     ·木糖醇的生物合成及代谢途径第14页
     ·木糖醇生产发酵菌株第14-15页
     ·优良产木糖醇微生物的评价标准第15-16页
   ·优良微生物的获得途径第16-17页
     ·自然筛选第16页
     ·自然菌株的改良第16-17页
   ·亚硝基胍(NTG)诱变育种第17-19页
     ·原理第17-18页
     ·高产突变株菌株的筛选第18页
     ·NTG诱变的成功例子第18-19页
     ·单倍体制备在酵母育种中的重要性第19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19-21页
     ·研究目的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木酮糖制备和分离纯化第21-27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试剂第21页
     ·仪器第21页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21-22页
   ·实验方法第22-23页
     ·异构化木糖转化成木酮糖第22页
     ·异构化反应液木酮糖的分离第22-23页
     ·木糖和木酮糖的测定方法第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异构化溶液中产物组成第23-24页
     ·酶用量对木酮糖转化率的影响第24-25页
     ·处理时间第25页
     ·木酮糖的分离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热带假丝酵母子囊孢子的产孢条件及二倍体分离第27-39页
   ·实验材料第27-28页
     ·菌种第27页
     ·试剂第27页
     ·仪器第27-28页
     ·培养基第28页
   ·实验方法第28-30页
     ·菌种活化第28页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第28页
     ·子囊孢子的诱导第28-29页
     ·单孢子分离第29页
     ·电子显微镜观察二倍体第29页
     ·二倍体杂交第29页
     ·纯合子的检出第29页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29-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细胞增殖速率变化第30页
     ·培养基对产孢能力的影响第30-31页
     ·温度对产孢能力影响第31-32页
     ·培养时间对产孢能力的影响第32页
     ·饥饿的诱导作用第32-33页
     ·子囊破壁第33-34页
     ·热处理的效应第34-35页
     ·二倍体的鉴定第35-36页
     ·扇形菌落鉴别第36-37页
     ·交配能力鉴别第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热带假丝酵母NTG诱变第39-45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菌种第39页
     ·试剂第39页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9页
     ·仪器第39-40页
     ·培养基第40页
   ·实验方法第40-41页
     ·出发菌株的活化第40页
     ·NTG诱变第40页
     ·单孢子的分离第40页
     ·突变体富集培养第40-41页
     ·突变体检出第41页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NTG的平板扩散诱变效应第41-42页
     ·制霉菌素作用浓度第42-43页
     ·加入制霉菌素前培养时间的确定第43页
     ·制霉菌素作用时间的确定第43页
     ·突变体的检出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热带假丝酵母木糖醇高产突变株的发酵性能评价与代谢酶活性分析第45-5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菌种第45页
     ·试剂第45页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45页
     ·培养基第45-46页
     ·实验设备第46页
   ·实验方法第46-49页
     ·微生物菌株第46页
     ·突变体木糖醇发酵性能测定第46页
     ·粗酶液的制备第46-47页
     ·分析方法第47-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初选突变体的产木糖醇性能第49-52页
     ·突变菌株A-3遗传稳定性第52页
     ·突变菌株A-3的木糖醇脱氢酶酶活测定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总结第55-56页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江源头区鱼类群落特征及(?)Hemiculter leucisculus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生物学研究
下一篇:海洋生境分泌α-淀粉酶抑制剂微生物的筛选及活性成分纯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