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工程概况及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流固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Ⅰ~#倾倒变形体的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 第20-30页 |
| ·Ⅰ~#倾倒变形体的自然地理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27页 |
| ·地震 | 第27-28页 |
| ·新构造运动 | 第28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 第3章 Ⅰ~#倾倒变形体的基本特征 | 第30-49页 |
| ·Ⅰ~#倾倒变形体发育的范围及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 ·Ⅰ~#倾倒变形体发育的范围 | 第30-31页 |
| ·Ⅰ~#倾倒变形体的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 ·Ⅰ~#倾倒变形体分区性 | 第32-36页 |
| ·地貌特征差异 | 第32-34页 |
| ·岩体变形程度的差异 | 第34-36页 |
| ·Ⅰ~#倾倒变形体结构特征 | 第36-39页 |
| ·Ⅰ~#倾倒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9-49页 |
| ·倾倒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9-44页 |
| ·倾倒变形体变形程度分带 | 第44-49页 |
| 第4章 Ⅰ~#倾倒变形体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49-56页 |
| ·斜坡倾倒变形成因控制因素 | 第49-52页 |
| ·地形地貌 | 第49-50页 |
| ·薄层陡倾岩体 | 第50-51页 |
| ·岩体力学性能差异 | 第51页 |
| ·地质构造 | 第51-52页 |
| ·倾倒变形体的发展过程 | 第52-55页 |
| ·倾倒变形体成因机制分析 | 第55-56页 |
| 第5章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Ⅰ~#倾倒变形体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56-127页 |
| ·非饱和渗流分析理论 | 第56-64页 |
| ·非饱和土的 Darcy 定律 | 第56-57页 |
| ·土水特征曲线 | 第57-58页 |
| ·非饱和土体渗透系数 | 第58-59页 |
| ·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 第59-62页 |
| ·非饱和岩土的定解条件 | 第62-64页 |
| ·模型建立 | 第64-71页 |
| ·计算工况 | 第64-65页 |
| ·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 ·参数选取 | 第66-68页 |
| ·边界条件及模型初始条件 | 第68-71页 |
|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倾倒变形体渗流场分析 | 第71-111页 |
| ·库水位上升条件下倾倒变形体渗流场分析 | 第72-91页 |
|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倾倒变形体渗流场分析 | 第91-111页 |
|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倾倒变形体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合分析 | 第111-124页 |
| ·计算参数 | 第111页 |
| ·库水位上升条件下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分析 | 第111-118页 |
|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分析 | 第118-124页 |
| ·小结 | 第124-127页 |
| 第6章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Ⅰ~#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127-148页 |
| ·非饱和岩土强度理论及参数选取 | 第127-132页 |
| ·非饱和岩土强度理论 | 第127-130页 |
| ·参数选取 | 第130-132页 |
|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132-146页 |
|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影响倾倒变形体稳定的机理分析 | 第132-134页 |
| ·库水位上升条件下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134-140页 |
|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140-146页 |
| ·倾倒变形体的稳定性综合分析、评价及预测 | 第146-148页 |
| 结论 | 第148-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