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导论 | 第14-3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养老模式的供养内容 | 第17-18页 |
二、养老模式的主体与客体 | 第18页 |
三、养老模式的场所与方式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20-26页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五节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一章 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养老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养老模式 | 第31-35页 |
一、家庭养老保障型 | 第31-33页 |
二、社会养老保障型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 | 第35-43页 |
一、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导致赡养负担过重 | 第36-37页 |
二、农民增收困难导致家庭养老经济保障功能减弱 | 第37页 |
三、家庭收入结构的改变导致老人的家庭地位下降 | 第37-38页 |
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加速导致空巢老人增多 | 第38-39页 |
五、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弱化,对不孝行为缺乏必要约束 | 第39-40页 |
六、代际之间生活方式、观念和习惯差别甚大且互动失衡 | 第40页 |
七、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 | 第40-41页 |
八、基本结论 | 第41-43页 |
第二章 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现状调查 | 第43-59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的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概述 | 第43-50页 |
一、当前云南民族地区老龄化的总体情况及挑战 | 第43-45页 |
二、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的现状 | 第45-48页 |
三、云南民族地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昆明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现状调查 | 第50-55页 |
一、昆明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总体情况 | 第51页 |
二、昆明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51-53页 |
三、云南民族地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大理、楚雄民族自治地区养老模式现状和问题调查 | 第55-59页 |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养老模式现状与问题 | 第55-57页 |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养老模式现状与问题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兴起及发展趋势预测 | 第59-76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 第59-69页 |
一、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兴起的背景 | 第59-62页 |
二、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 第62-69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69-72页 |
一、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 第69-70页 |
二、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0-72页 |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发展趋势 | 第72-76页 |
一、加快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第72-73页 |
二、加快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73-76页 |
第四章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可行性预测和地位预设——以昆明民族地区为例 | 第76-90页 |
第一节 昆明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市场需求分析 | 第76-77页 |
一、机构养老的需求理论分析——迁移决策理论 | 第76页 |
二、昆明民族地区养老机构发展拉力分析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昆明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环境分析 | 第77-87页 |
一、外部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 第77-85页 |
二、内部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 第85-87页 |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地位作用的预设 | 第87-90页 |
一、发展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 | 第87页 |
二、推动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注,提高他们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 第87-90页 |
第五章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市场调研——以昆明民族地区为例 | 第90-119页 |
第一节 昆明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模型的预测 | 第90-97页 |
一、养老机构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分析 | 第90-94页 |
二、养老机构模型预测 | 第94-97页 |
第二节 调查方式设计、调查问卷设计 | 第97-99页 |
一、调查方式设计 | 第97-98页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第98-99页 |
第三节 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 | 第99-112页 |
一、问卷调查养老机构情况 | 第99-103页 |
二、机构养老老年群体情况 | 第103-110页 |
三、重点访谈案例分析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市场调查的分析结论、机构养老模型建立 | 第112-115页 |
一、昆明民族地区养老机构调查情况及基本结论 | 第112-113页 |
二、机构养老的老年群体调查情况及基本结论 | 第113-115页 |
第五节 市场调查与理论预测分析比对 | 第115-119页 |
一、机构养老的心理服务功能没有很好体现 | 第115-116页 |
二、养老服务机构整体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功能不齐全 | 第116页 |
三、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和范围还停留在基本层次需要 | 第116-117页 |
四、养老机构收费高,老年人经济压力大 | 第117页 |
五、养老机构缺乏对外宣传、联系与部门合作能力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云南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机构养老的对比——以昆明民族地区为例 | 第119-133页 |
第一节 北京、上海、成都机构养老概况 | 第119-125页 |
一、北京机构养老概况 | 第119-121页 |
二、上海机构养老概况 | 第121-123页 |
三、成都机构养老概况 | 第123-124页 |
四、成功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北京、上海、成都与昆明民族地区机构养老对比分析 | 第125-128页 |
一、年龄构成比较 | 第125-127页 |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北京、上海、成都与昆明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共性 | 第128-130页 |
一、各地区养老机构均存在资金缺乏、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人员的素质低等问题 | 第128页 |
二、机构养老具有相似的老年群体特征 | 第128页 |
三、机构养老意愿选择及影响因素大同小异 | 第128-130页 |
第四节 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特殊性探讨 | 第130-133页 |
一、云南民族地区机构养老与发达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二、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养老的原则、思路和政策建议 | 第133-142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养老应遵循的原则 | 第133-135页 |
一、适度保障原则 | 第133页 |
二、差别性原则 | 第133页 |
三、系统化原则 | 第133-134页 |
四、渐进性、可持续原则 | 第134页 |
五、制度化、法制化原则 | 第134页 |
六、自愿性原则 | 第134-135页 |
七、社会化原则 | 第135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养老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 第135-142页 |
一、因地制宜,探索最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体系 | 第135-137页 |
二、着眼长远,积极引入社会化养老方式 | 第137-138页 |
三、积极稳妥,创新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138-139页 |
四、不遗余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 第139-140页 |
五、加强保障,推进养老体系的配套制度改革和配套措施实行 | 第140页 |
六、重在落实,强化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主导职能 | 第140-142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附录 | 第144-150页 |
附件1: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社会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 第144-147页 |
附件2:云南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