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望诊源流考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耳部望诊的理论基础 | 第10-22页 |
1. 全息理论 | 第10-11页 |
·全息理论的内涵 | 第10页 |
·全息理论对耳部望诊的意义 | 第10-11页 |
2. 脏腑经络理论 | 第11页 |
·脏腑经络理论的内涵 | 第11页 |
·脏腑经络理论对耳部望诊的指导意义 | 第11页 |
3. 全息理论与脏腑经络理论的关系 | 第11-12页 |
4. 耳部望诊概念 | 第12-13页 |
5. 耳部望诊内容 | 第13页 |
6. 耳部望诊原理 | 第13-22页 |
·全息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与耳部望诊的关系 | 第13-14页 |
·耳与人体的关系 | 第14-22页 |
第二章 耳部望诊的溯源 | 第22-48页 |
1. 秦汉时期以前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第22-25页 |
·通过望耳的色泽诊断疾病 | 第22页 |
·通过望耳的形态诊断疾病 | 第22页 |
·通过望耳部血管的变化情况诊断疾病 | 第22-23页 |
·通过望耳的相对位置诊断疾病 | 第23页 |
·耳部相关部位望诊与寿命有关 | 第23-25页 |
2. 晋隋唐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第25-28页 |
·通过望耳诊断死候 | 第25-26页 |
·通过望耳的变化可知脏腑疾病的状况 | 第26页 |
·望耳郭血管的变化诊断疾病 | 第26-27页 |
·望耳郭形态、位置诊断疾病 | 第27页 |
·望耳郭色泽、形态诊断疾病 | 第27-28页 |
·耳部望诊之外用于诊疗疾病的新途径 | 第28页 |
3. 宋金元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第28-31页 |
·望耳的形态确定病位 | 第29页 |
·望耳的颜色诊断死候 | 第29页 |
·望耳部的赘生物诊断死候 | 第29-30页 |
·耳部筋脉的颜色辅助诊断豆证真假 | 第30页 |
·耳廓及耳尖冷可辅助诊断疾病 | 第30-31页 |
4. 明清时期至近代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第31-48页 |
·望耳诊断疾病 | 第31-34页 |
·望耳的筋脉血管情况诊断疾病 | 第34-35页 |
·以耳尖冷诊断痘疹 | 第35-36页 |
·望耳的赘生物诊疗疾病 | 第36-37页 |
·耳部望诊结合其它诊断方式诊断疾病 | 第37页 |
·耳部的颜色诊断死候 | 第37-38页 |
·明清时期论及耳部颜色诊断死候的著作 | 第38-40页 |
·通过望耳部血管的颜色辨吉凶 | 第40-41页 |
·望耳的颜色诊断危候及死候 | 第41页 |
·耳部望诊确定病机 | 第41-43页 |
·通过耳部望诊确定病位 | 第43-44页 |
·通过耳部望诊辨病因 | 第44-45页 |
·通过耳部望诊辨寒热 | 第45页 |
·通过耳部望诊辨外感、内伤 | 第45-46页 |
·望耳明暗知病及福气 | 第46页 |
·近代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进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耳部望诊概要 | 第48-61页 |
1 整体望诊 | 第48-50页 |
·望耳的色泽诊断疾病 | 第48-49页 |
·望耳的形态诊断疾病 | 第49页 |
·位置诊断疾病 | 第49-50页 |
·耳部相关部位的望诊与寿命有关 | 第50页 |
·望耳的变化诊断脏腑疾病 | 第50页 |
·耳部望诊之外用于诊疗疾病的新途经 | 第50页 |
2 局部望诊 | 第50-61页 |
·血管的变化诊断疾病 | 第50-51页 |
·耳部赘生物诊断疾病 | 第51页 |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第51页 |
·耳部温度诊断疾病 | 第51-52页 |
·耳痒辅助诊断疾病 | 第52页 |
·耳为用药的一种新途径 | 第52页 |
·耳部望诊结合其它诊断方式 | 第52-53页 |
·望耳明暗知病及福气 | 第53页 |
·近代耳穴 | 第53页 |
·各种途径诊断疾病总结 | 第53-61页 |
第四章 耳部望诊证治类编浅析 | 第61-70页 |
1. 望耳定症状 | 第61-62页 |
·腋臭 | 第61页 |
·痫候 | 第61页 |
·掣痛 | 第61页 |
·脐下疼 | 第61页 |
·风热症 | 第61-62页 |
2. 望耳定病名 | 第62-64页 |
·肠痈 | 第62页 |
·疮 | 第62页 |
·热毒瘰疬 | 第62页 |
·月经逆行 | 第62页 |
·瘛癜 | 第62-63页 |
·痘疹 | 第63页 |
·疳病 | 第63页 |
·偏头风、雷头痛、太阳头痛及厥头痛 | 第63页 |
·疝痛 | 第63页 |
·飧泄 | 第63页 |
·肾气痛 | 第63页 |
·消渴 | 第63-64页 |
·耳鸣 | 第64页 |
·消瘅 | 第64页 |
3. 望耳定病因 | 第64页 |
·湿热 | 第64页 |
·火 | 第64页 |
·外感风热 | 第64页 |
4. 望耳定病性 | 第64-65页 |
·虚实 | 第64-65页 |
·寒热 | 第65页 |
5. 望耳定病位 | 第65-67页 |
·脏腑 | 第65页 |
·经络 | 第65-66页 |
·三焦 | 第66页 |
·五体 | 第66-67页 |
·望耳定病机 | 第67页 |
6. 望耳定治疗原则 | 第67-68页 |
7. 望耳定方药 | 第68-69页 |
8. 福气寿命 | 第69页 |
9. 望耳定疾病轻重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医家望耳诊病病案举例 | 第70-77页 |
1. 《疡科指南医案·耳部》 | 第70-72页 |
·望耳的外形诊断疾病 | 第70页 |
·望耳的赘生物诊断疾病 | 第70页 |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第70-72页 |
2.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四·外疡门》 | 第72页 |
·望耳的外形及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第72页 |
3.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耳》 | 第72-77页 |
·望耳的外形诊断病因 | 第72-74页 |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第74-75页 |
·问耳确定病因及治则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