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东北抗联移驻苏联 | 第30-49页 |
第一节 1940 年前后东北抗联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 | 第30-38页 |
一、 日军重兵集结东北和对东北抗联的疯狂“围剿” | 第30-33页 |
二、 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和遭受的严重损失 | 第33-35页 |
三、 东北抗联内部存在的困难 | 第35-38页 |
第二节 移驻苏联决策的形成 | 第38-44页 |
一、 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临时援助关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二、 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合作关系的确定 | 第41-44页 |
第三节 苏联接受抗联入境的原因 | 第44-49页 |
一、 防范日本帝国主义是苏联的国家战略 | 第44-47页 |
二、 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有益于苏联边境的安全 | 第47-48页 |
三、 中共和苏联关系的影响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抗联教导旅的组建和整训 | 第49-69页 |
第一节 南、北野营的建立 | 第49-52页 |
一、 东北抗联部队相继进入苏联 | 第49-51页 |
二、 建立南、北野营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组建抗联教导旅 | 第52-58页 |
一、 抗联教导旅建立的背景 | 第53-54页 |
二、 抗联教导旅的建立 | 第54-58页 |
第三节 抗联整训的情况 | 第58-64页 |
一、 南北野营时期的整训 | 第58-62页 |
二、 抗联教导旅时期的整训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抗联后期的党组织建设 | 第64-69页 |
一、 南、北野营时期的组织建设 | 第65页 |
二、 东北党委员会的成立 | 第65-69页 |
第三章 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合作过程中的抗争 | 第69-78页 |
第一节 坚持中共对抗联的领导权 | 第69-74页 |
一、 对苏军分割隔离抗联政策的抗争 | 第69-70页 |
二、 关于东北抗联领导权的斗争 | 第70-74页 |
第二节 整训期间的矛盾与分歧 | 第74-78页 |
一、 围绕抗联队伍返回东北抗日的争执 | 第74-76页 |
二、 对苏军任意调派抗联队伍的争论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抗联小部队的抗日斗争 | 第78-95页 |
第一节 抗联教导旅派遣小部队回东北 | 第78-83页 |
一、 1941 年春到 1942 年 9 月抗联小部队的抗日斗争 | 第78-81页 |
二、 1943 年后抗联小部队的抗日活动 | 第81-83页 |
第二节 苏军派遣的抗联小部队 | 第83-87页 |
一、 苏联直接调动的抗联人员 | 第83-85页 |
二、 具体任务及活动 | 第85-87页 |
三、 赵尚志返国的抗日斗争 | 第87页 |
第三节 始终在国内坚持抗战的小部队 | 第87-95页 |
一、 抗联第三路军各支队在 1941 年的对日斗争 | 第88-90页 |
二、 1942 年后抗联第三路军各支队在东北的斗争 | 第90-95页 |
第五章 抗联配合苏军及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 | 第95-118页 |
第一节 回国前的准备工作 | 第95-99页 |
一、 配合苏军进军东北的背景 | 第95-96页 |
二、 进军东北的各项准备工作 | 第96-99页 |
第二节 配合苏军进军东北 | 第99-106页 |
一、 抗联在苏军进军东北中的任务 | 第99-100页 |
二、 抗联配合苏军的行动 | 第100-101页 |
三、 抗联小部队对苏联进攻东北的重大贡献 | 第101-106页 |
第三节 配合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 | 第106-118页 |
一、 抗联和中共中央恢复联系 | 第106页 |
二、 中共中央进军东北的决策 | 第106-108页 |
三、 抗联领导人向中共中央东北局汇报工作 | 第108-111页 |
四、 抗联向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贡献 | 第111-115页 |
五、 抗联与八路军、新四军的整编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抗联返回东北后的主要工作 | 第118-141页 |
第一节 抗联对东北战略要地的控制 | 第118-122页 |
一、 接收 57 个战略据点 | 第118-121页 |
二、 各据点的总体情况和抗联面临的形势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建党 | 第122-126页 |
一、 哈尔滨的建党工作 | 第122-124页 |
二、 吉林的建党工作 | 第124-125页 |
三、 其它据点的建党工作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建军 | 第126-133页 |
一、 长春的建军工作 | 第127-129页 |
二、 吉林的建军工作 | 第129-130页 |
三、 延吉、敦化的建军工作 | 第130-133页 |
第四节 建立临时性的政权组织 | 第133-136页 |
一、 哈尔滨的中苏友好协会 | 第133-134页 |
二、 延边民主大同盟 | 第134-135页 |
三、 齐齐哈尔的民主大同盟 | 第135-136页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136-141页 |
一、 在哈尔滨的宣传工作 | 第136-137页 |
二、 在长春的宣传工作 | 第137-138页 |
三、 在吉林的宣传工作 | 第138-141页 |
结语 | 第141-153页 |
一、 关于抗联后期斗争的评价 | 第141-144页 |
二、 1940 年后东北抗联和中共中央的关系研究 | 第144-148页 |
三、 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的关系 | 第148-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附录 | 第161-173页 |
后记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