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 ·半导体纳米晶的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 ·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性质 | 第13-14页 |
| ·纳米材料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 ·硫族半导体纳米晶的应用 | 第16-24页 |
| ·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16-22页 |
| ·在热电池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硫族半导体纳米晶的制备 | 第24-26页 |
| ·模板法 | 第24-25页 |
| ·水热法 | 第25-26页 |
| ·有机溶剂热法 | 第26页 |
| ·硫族半导体纳米薄膜的制备 | 第26-31页 |
| ·气相成膜 | 第27-29页 |
| ·液相成膜 | 第29-31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4页 |
| 第2章 实验装置及表征 | 第34-40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 ·烧瓶反应装置 | 第34-35页 |
| ·反应釜 | 第35页 |
|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 ·纳米晶的表征方法 | 第36-39页 |
|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 | 第37-38页 |
| ·X射线能谱(Energy Diffraction Spectrum,EDS) | 第38页 |
| ·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 | 第38页 |
| ·场发射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38页 |
|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 spectrophotometer) | 第38-39页 |
| ·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photometer)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铁硫化合物纳米晶的合成工艺优化 | 第40-58页 |
| ·前言 | 第40-41页 |
| ·基于油胺单配体合成Fe_3S_4和Fe_7S_8纳米微粒 | 第41-45页 |
| ·实验过程 | 第41页 |
| ·反应温度对相结构的影响 | 第41页 |
| ·铁硫组分比对产物的影响 | 第41-42页 |
| ·Fe_3S_4和Fe_7S_8物相分析 | 第42-43页 |
| ·硫源对产品形貌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吸收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 ·基于油酸-油胺双配体合成纯相FeS_2纳米晶 | 第45-49页 |
| ·实验过程 | 第45页 |
| ·反应添加剂对FeS_2纯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纯相FeS_2的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 ·反应机理分析 | 第47页 |
| ·拉曼光谱和吸收光谱 | 第47-49页 |
| ·基于纳米氧化铁合成纯相FeS_2纳米晶 | 第49-56页 |
|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相纯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反应物浓度和摩尔比对形貌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溶剂和添加剂对形貌的影响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FeSe_2的形貌可控合成 | 第58-70页 |
| ·前言 | 第58页 |
| ·花状FeSe_2纳米晶的制备 | 第58-62页 |
| ·实验过程 | 第58页 |
| ·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58-60页 |
| ·反应参数对形貌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拉曼与吸收光谱 | 第62页 |
| ·片状FeSe_2纳米晶的制备 | 第62-68页 |
| ·实验过程 | 第62-63页 |
| ·片状纳米晶的结构分析 | 第63页 |
| ·反应温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63-65页 |
| ·片状FeSe_2的反应机理 | 第65-67页 |
| ·拉曼与吸收光谱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多组分镍硫(硒)化合物纳米晶的可控合成 | 第70-90页 |
| ·前言 | 第70页 |
| ·合成镍硫系化合物 | 第70-78页 |
| ·实验过程 | 第70-71页 |
| ·镍硫相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71-74页 |
| ·硫源对相成分的影响 | 第74-75页 |
| ·反应机理分析 | 第75-77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 ·吸收性能的表征 | 第78页 |
| ·合成NiSe系纳米晶 | 第78-88页 |
| ·实验过程 | 第78-79页 |
| ·反应参数对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79-83页 |
| ·NiSe向Ni_3Se_2的转变机理 | 第83-85页 |
| ·ODE和OLA含量对相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第85-87页 |
| ·形成机理研究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6章 二硫化铁的绿色可控合成 | 第90-107页 |
| ·前言 | 第90页 |
| ·FeS_2纳米晶的合成 | 第90-97页 |
| ·实验过程 | 第90-91页 |
| ·FeS_2纳米晶表面修饰 | 第91页 |
| ·相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91页 |
| ·反应参数对粒径的影响 | 第91-94页 |
| ·吸收和拉曼性能 | 第94-95页 |
| ·TOPO表面修饰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95-96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96-97页 |
| ·半导体类型测试 | 第97页 |
| ·FeS_2纳米晶的多形貌制备 | 第97-105页 |
| ·实验过程 | 第97页 |
| ·相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97-100页 |
| ·生长机理分析 | 第100-104页 |
| ·拉曼和吸收性能 | 第104-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7章 FeS_2薄膜制备工艺及电池组装 | 第107-113页 |
| ·前言 | 第107页 |
| ·FeS_2薄膜制备工艺 | 第107-109页 |
| ·实验过程 | 第107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7-109页 |
| ·FeS_2电池的组装 | 第109-112页 |
| ·实验过程 | 第109-110页 |
| ·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 ·总结 | 第113-115页 |
| ·创新点 | 第115页 |
| ·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1页 |
|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