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植物区系的定义和相关一些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第12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第12-15页 |
·区系性质 | 第13页 |
·特有现象 | 第13页 |
·地理联系 | 第13-14页 |
·替代现象 | 第14页 |
·在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 | 第14页 |
·与古地理、古环境的关系 | 第14-15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科属的数目和大小 | 第15页 |
·生活型 | 第15页 |
·等特征线 | 第15页 |
·相似性系数 | 第15-16页 |
·分布区制图 | 第16页 |
·植物区系线 | 第16页 |
·特有性分析 | 第16-17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第17-19页 |
·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 第18-19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状况 | 第19-24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 第19-21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 | 第21页 |
·中国植物区系区划 | 第21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性 | 第22页 |
·中国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24页 |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24-28页 |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湖南植物区系的特点 | 第25-28页 |
2.城步两江峡谷地区植物区系概述 | 第28-38页 |
·植物研究简史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地理位置及范围 | 第28页 |
·地质简史 | 第28-29页 |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土壤 | 第29页 |
·气候 | 第29页 |
·植被概况 | 第29-36页 |
·划分原则 | 第29-31页 |
·两江峡谷地区植物群落调查 | 第31-36页 |
·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过程 | 第36页 |
·两江峡谷植物区系的组成 | 第36-38页 |
·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 | 第36-37页 |
·种子植物区系各科的属种组成统计 | 第37-38页 |
3.两江峡谷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第38-63页 |
·科的分析 | 第38-48页 |
·裸子植物区系的特点 | 第38-39页 |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确定 | 第39-43页 |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43-48页 |
·表征科的区系分析 | 第48页 |
·属的分析 | 第48-56页 |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 第48-49页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49-56页 |
·种的分析 | 第56-63页 |
·种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 第57页 |
·种的区系特征分析 | 第57-63页 |
4.两江峡谷地区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 | 第63-74页 |
·特有科 | 第64页 |
·特有属 | 第64-66页 |
·特有属的统计及其特点 | 第64-66页 |
·特有种 | 第66-74页 |
·特有种的统计和分析 | 第66-69页 |
·特有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69-74页 |
5.两江峡谷地区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74-77页 |
6.湖南省种子植物新分类群 | 第77-79页 |
7.结论与建议 | 第79-80页 |
·两江峡谷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征 | 第79页 |
·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附录A: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名录 | 第90-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