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 | 第11-13页 |
|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 | 第11-12页 |
|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 | 第12-13页 |
| ·高压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电磁环境 | 第13页 |
|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限值 | 第13-14页 |
|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限值 | 第13-14页 |
|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限值 | 第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及线路电晕损耗计算 | 第16-26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导线表面电场强度计算 | 第16-22页 |
| ·输电导线表面场强计算方法 | 第16页 |
| ·线路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 ·有限元软件仿真模型 | 第18-19页 |
| ·导线表面电场仿真结果 | 第19-20页 |
| ·影响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 ·线路电晕损耗计算 | 第22-25页 |
| ·电晕损耗 | 第22-23页 |
| ·电晕损耗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 ·影响电晕损耗的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无线电干扰及噪声计算 | 第26-32页 |
| ·可听噪声 | 第26-28页 |
| ·可听噪声的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 ·无线电干扰 | 第28-31页 |
| ·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地面合成场强及离子流密度计算 | 第32-47页 |
| ·计算方法 | 第32-38页 |
| ·Deutsch假设法 | 第32页 |
| ·起晕电场强度和起晕电压的计算 | 第32-33页 |
| ·导线等效半径计算 | 第33-34页 |
| ·标称场强计算 | 第34-36页 |
| ·合成场强的计算 | 第36-38页 |
| ·地面合成场强的分布 | 第38-43页 |
| ·子导线半径对合成场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导线分裂数对于合成场的影响 | 第41页 |
| ·导线高度对于合成场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极间距对于合成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地面离子流密度的分布 | 第43-45页 |
| ·子导线半径对离子流密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导线分裂数对于离子流密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导线高度对于离子流密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极间距对于离子流密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交直流并行线路地面混合场强计算 | 第47-64页 |
| ·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并行交直流输电线路下地面混合场强的分布仿真结果 | 第48-51页 |
| ·交直流同走廊不同塔输电线路地面混合场强的仿真结果 | 第49-50页 |
| ·交直流同塔输电线路地面混合场强的仿真结果 | 第50-51页 |
| ·交直流并行运行混合场强的影响因素 | 第51-62页 |
| ·交流导线对地高度对混合场强的影响 | 第51-54页 |
| ·交直流导线接近距离对混合场强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同塔交直流线路之间的垂直距离对地面混合场强的影响 | 第57-62页 |
| ·降低交直流传输线路下大地表面场强的措施 | 第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及电晕损耗 | 第64页 |
| ·可听噪声及无线电干扰 | 第64页 |
| ·线路下方合成场强及离子流密度 | 第64-65页 |
| ·交直流并行线路电场环境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