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 第22-31页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 第22-23页 |
·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22页 |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 第23-26页 |
·外部原因 | 第23-25页 |
·内部原因 | 第25-26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 | 第26-31页 |
·信用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控体系现状及不足 | 第31-40页 |
·现有体系评估 | 第31-37页 |
·评级级别分布校验 | 第31-33页 |
·违约频率分布校验 | 第33-34页 |
·ROC校验 | 第34-35页 |
·CAP校验 | 第35-36页 |
·KS校验 | 第36-37页 |
·现有体系的不足 | 第37-38页 |
·不足的原因 | 第38-40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 第40-60页 |
·建模总体过程 | 第40-41页 |
·建模的系统性风险因素 | 第41页 |
·基础数据分析 | 第41-50页 |
·样本规则定义 | 第41-43页 |
·现有规模数据分析 | 第43-50页 |
·评估模型体系 | 第50页 |
·定量模型开发过程 | 第50-54页 |
·定量模型开发技术 | 第50-51页 |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 第51页 |
·定量财务指标的分析及筛选 | 第51-52页 |
·训练样本回归分析 | 第52页 |
·残差与异常样本分析 | 第52-53页 |
·定量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定性模型开发过程 | 第54-57页 |
·定性指标选取 | 第54-55页 |
·模型结果 | 第55-57页 |
·定量模型与定性模型的融合 | 第57-58页 |
·评估档次划分 | 第58-59页 |
·当前评估模型的不足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评估模型建模技术理论 | 第61-74页 |
Logistic回归技术理论 | 第61-64页 |
Logit变换 | 第61-63页 |
参数估计 | 第63-64页 |
条件数假设校验 | 第64页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64-65页 |
定量模型与定性模型的融合技术 | 第65-66页 |
Kolmogorov-Smimov检验 | 第66-68页 |
原理说明 | 第66-67页 |
双样本情形 | 第67-68页 |
ROC相关理论 | 第68-71页 |
诊断(分类器)表现 | 第68-69页 |
ROC图 | 第69-70页 |
ROC曲线 | 第70-71页 |
AUC(ROC曲线下方面积) | 第71页 |
CAP相关理论 | 第71-74页 |
CAP曲线 | 第71-72页 |
AR值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