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茶树形态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茶树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茶树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我国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四川野生大茶树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崇州枇杷茶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调查、收集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概况 | 第22页 |
·研究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主要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研究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生化特性和适制性 | 第22页 |
·进行核型分析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4-28页 |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 | 第24-25页 |
·叶片解剖结构测定 | 第25-26页 |
·品质化学成分测定 | 第26页 |
·制茶品质测评 | 第26页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6-27页 |
·抗逆性直接鉴定 | 第27-2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4页 |
·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资源分布 | 第28-29页 |
·崇州枇杷茶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29-39页 |
·树体性状特性 | 第29-31页 |
·春梢物候期 | 第31页 |
·新梢伸育情况 | 第31-32页 |
·芽叶性状特征 | 第32-33页 |
·叶片性状特征 | 第33-35页 |
·茶花性状特征 | 第35-37页 |
·果实及种籽性状特征 | 第37-39页 |
·崇州枇杷茶叶片解剖结构 | 第39-40页 |
·崇州枇杷茶品质化学成分测评 | 第40-48页 |
·崇州枇杷茶2010年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 第40-43页 |
·崇州枇杷茶2011春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 第43页 |
·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43-45页 |
·儿茶素组分分析 | 第45-48页 |
·红、绿茶制茶品质测评 | 第48-49页 |
·崇州枇杷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9-54页 |
·染色体数目 | 第49-50页 |
·染色体形态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核型分析 | 第52-54页 |
·抗逆性观测鉴定 | 第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60页 |
·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第54-55页 |
·崇州枇杷茶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 第55页 |
·崇州枇杷茶生化成分与制茶品质 | 第55-56页 |
·崇州枇杷茶染色体及核型分析 | 第56-57页 |
·崇州枇杷茶的分类演化分析 | 第57-59页 |
·崇州枇杷茶关于形态学的分类演化与归属茶种分析 | 第57页 |
·崇州枇杷茶关于生化角度的演化分析 | 第57-58页 |
·崇州枇杷茶关于细胞学的演化分析 | 第58-59页 |
·崇州枇杷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 第59-60页 |
·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开发利用 | 第59页 |
·崇州枇杷茶种质资源的保护 | 第59-60页 |
5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