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绪论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一 《长恨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 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第一章 《长恨歌》与唐代女性发式、首饰和簪花研究 | 第26-81页 |
第一节 发式 | 第26-38页 |
第二节 《长恨歌》中的首饰 | 第38-57页 |
一 簪 | 第38-41页 |
二 钗 | 第41-45页 |
三 金步摇 | 第45-51页 |
四 钿合 | 第51-57页 |
第三节 《长恨歌》中的簪花 | 第57-81页 |
一 唐人簪花的文献记载 | 第60-62页 |
二 唐人簪花的图像史料 | 第62-81页 |
第二章 《长恨歌》与唐代女性妆容研究 | 第81-129页 |
第一节 粉妆 | 第81-83页 |
第二节 红妆 | 第83-87页 |
第三节 贴饰 | 第87-107页 |
一 花钿形状 | 第91-105页 |
二 花钿色彩 | 第105-106页 |
三 落钿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画眉 | 第107-129页 |
一 眉色 | 第107-110页 |
二 眉式 | 第110-129页 |
第三章 《长恨歌》与女性裙袖研究 | 第129-155页 |
第一节 《长恨歌》服装袖式研究 | 第129-148页 |
一 小袖样式 | 第130-135页 |
二 小袖与大袖混合样式 | 第135-141页 |
三 大袖样式 | 第141-148页 |
第二节 杨贵妃裙色考证 | 第148-155页 |
第四章 《长恨歌》与《霓裳羽衣》乐舞研究 | 第155-180页 |
第一节 《霓裳羽衣》乐舞溯源 | 第155-159页 |
一 《霓裳羽衣》 | 第155-157页 |
二 《霓裳羽衣曲》 | 第157-159页 |
三 《霓裳羽衣舞》 | 第159页 |
第二节 《霓裳羽衣》乐舞的视觉形态 | 第159-167页 |
一 乐队构成与乐器 | 第160-162页 |
二 舞者的舞姿 | 第162-164页 |
三 舞者与乐者的服饰 | 第164-166页 |
四 《霓裳羽衣》乐舞的舞台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霓裳羽衣》乐舞在考古资料中的迹象 | 第167-178页 |
一 墓葬艺术中的《霓裳羽衣》 | 第167-174页 |
二 寺观壁画艺术中的《霓裳羽衣》 | 第174-178页 |
第四节 “霓裳羽衣”与《长恨歌》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长恨歌》与唐代宫廷宴饮春游研究 | 第180-193页 |
第一节 六宫专宠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宫廷宴飨酺会 | 第182-187页 |
第三节 春游 | 第187-193页 |
第六章 《长恨歌》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 第193-206页 |
第一节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 第193-196页 |
第二节 《长恨歌》是反映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史料 | 第196-202页 |
第三节 《长恨歌》体现了盛唐至中唐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 第202-206页 |
结语 | 第206-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6-21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