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第12-15页 |
一、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12-1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第13-14页 |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 第15-18页 |
一、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 | 第15-17页 |
二、 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8-21页 |
一、 邓小平早年旅法勤工俭学 | 第18-19页 |
二、 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主要特征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30页 |
一、 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的根本手段 | 第22-23页 |
二、 实现共同富裕是改善民生的最高目标 | 第23-25页 |
三、 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 第25-27页 |
四、 社会公平与稳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 第27-28页 |
五、 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动力 | 第28-29页 |
六、 民主和法制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政治保障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0-34页 |
一、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 | 第31页 |
二、 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 第31-32页 |
三、 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 第35-40页 |
第一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5-37页 |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 第35-36页 |
二、 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 第36页 |
三、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37-39页 |
一、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 第37-38页 |
二、 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 第38页 |
三、 为解决我国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指出了可行的道路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