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强化传热的意义目的及途径 | 第10-15页 |
·强化传热的意义 | 第10-11页 |
·强化传热的目的 | 第11页 |
·强化传热的途径 | 第11-15页 |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 | 第15页 |
·内插件强化传热的概述 | 第15-16页 |
·内插件强化传热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各种内插扰流元件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扰流元件强化传热研究发展趋势 | 第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管内插入梯形波带强化传热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流体流动边界层理论 | 第21-23页 |
·边界层简介 | 第21-22页 |
·边界层理论 | 第22页 |
·边界层理论与对流换热 | 第22-23页 |
·场协同理论 | 第23-24页 |
·对流换热的理论分析 | 第23页 |
·对流换热场协同理论的分析 | 第23-24页 |
·管内插入梯形波带的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强化传热实验台设计及搭建研究 | 第25-38页 |
·传热系统工艺设计 | 第25-27页 |
·原油的物理性质 | 第25页 |
·流体流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泵功率计算 | 第26-27页 |
·热流量的计算 | 第27页 |
·传热系统设计 | 第27-31页 |
·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换热器结构的设计 | 第28-29页 |
·换热管 | 第28-29页 |
·壳体 | 第29页 |
·换热管与壳体的连接 | 第29页 |
·管与管的连接 | 第29页 |
·梯形波带内插件的结构设计 | 第29-30页 |
·控制系统 | 第30-31页 |
·传热系统设备选型 | 第31-34页 |
·泵的选型 | 第31-32页 |
·温度计的选型 | 第32-33页 |
·测压原件的选型 | 第33页 |
·加热器的选型 | 第33-34页 |
·传热系统加工制造 | 第34-37页 |
·壳体的制造 | 第34-35页 |
·焊接 | 第35-37页 |
·线切割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管内置梯形波带的实验研究 | 第38-57页 |
·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38页 |
·实验基础原理 | 第38-40页 |
·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研究结果处理及分析 | 第41-56页 |
·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41页 |
·实验数据处理内容 | 第41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41-4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56页 |
·低粘度度流体介质(水)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努赛尔数 Nu、压降 p 与 Re 关系的比较分析(工质:水) | 第47-50页 |
·高粘度度流体介质(原油)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努赛尔数 Nu、压降 p 与 Re 关系的比较分析(工质:原油) | 第53-56页 |
·误差分析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 | 第57-69页 |
·强化传热技术的效应评价准则 | 第57-62页 |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换热器性能评价 | 第62-63页 |
·单一物理参数评价方法 | 第62页 |
·单一参数组合评价方法 | 第62-63页 |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换热性能评价 | 第63-64页 |
·熵的分析法 | 第63-64页 |
·火用分析法 | 第64页 |
·本实验的传热性能评价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本文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