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23页 |
·物理休眠 | 第10-13页 |
·形成原因 | 第10-12页 |
·意义 | 第12-13页 |
·物理休眠的释放 | 第13-17页 |
·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13-15页 |
·休眠的自然释放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物理休眠释放的机制 | 第17-19页 |
·物理休眠循环 | 第19-21页 |
·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田间埋藏试验 | 第23-25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23页 |
·田间埋藏方法 | 第23-25页 |
·休眠动态观测 | 第25页 |
·室内模拟试验 | 第25-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7-36页 |
·苦豆子两个种群种子的特性比较 | 第27页 |
·苦豆子两个种群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休眠释放模式 | 第27-34页 |
·野外不同埋藏条件下的种子休眠释放 | 第27-34页 |
·种群和埋藏条件对种子休眠释放作用的互作效应分析 | 第34页 |
·室内模拟条件下温度和湿度对苦豆子种子休眠释放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6-39页 |
·苦豆子两个种群种子基本特征 | 第36页 |
·休眠的自然释放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项目资助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