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中解构思维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不是创意枯竭,而是思维禁锢 | 第12页 |
| ·不是哲学理论,而是策略工具 | 第12-13页 |
| ·不是表现手法,而是思维方式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内外对解构思维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对图形创意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解构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现状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研究重点 | 第19-20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思维与图形创意 | 第21-31页 |
| ·思维的概述 | 第21-25页 |
| ·什么是思维 | 第21-23页 |
| ·思维的类型 | 第23-25页 |
| ·图形创意的概述 | 第25-30页 |
| ·图形创意的含义 | 第25-26页 |
| ·图形创意的特征 | 第26-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解构思维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分析 | 第31-51页 |
| ·解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 第31-40页 |
| ·解构的来源 | 第31-32页 |
| ·对语言学的批判 | 第32-37页 |
| ·延异 | 第33-34页 |
| ·替补 | 第34-35页 |
| ·踪迹 | 第35-36页 |
| ·撒播 | 第36-37页 |
|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颠覆 | 第37-40页 |
|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 第38-39页 |
| ·反二元对立 | 第39-40页 |
| ·解构思维的内涵 | 第40-43页 |
| ·解构主义与解构思维的关系 | 第40-41页 |
| ·解构思维方式概述 | 第41-42页 |
| ·解构思维方式的含义 | 第42-43页 |
| ·解构思维的基本特征 | 第43-47页 |
| ·动态易变性 | 第43-44页 |
| ·差异多元性 | 第44-45页 |
| ·批判彻底性 | 第45页 |
| ·自由公正性 | 第45-46页 |
| ·人文关怀性 | 第46页 |
| ·游戏延续性 | 第46页 |
| ·思维辩证性 | 第46-47页 |
| ·解构思维较之传统思维的优点 | 第47-50页 |
| ·由静态性思维走向动态性思维 | 第47-48页 |
| ·由机械性思维走向辩证性思维 | 第48-49页 |
| ·从单一思维趋于全面性思维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基于解构思维下图形的形式语言与表现特征 | 第51-63页 |
| ·基于解构思维的图形形式语言 | 第51-58页 |
| ·“反形式” | 第51-54页 |
| ·“反美学” | 第54-56页 |
| ·多义性与模糊性 | 第56-58页 |
| ·基于解构思维下图形的形式特征 | 第58-62页 |
| ·散乱 | 第59-60页 |
| ·突变 | 第60-61页 |
| ·动势 | 第61-62页 |
| ·奇绝 | 第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解构思维在图形创意中应用的策略 | 第63-69页 |
| ·反常规 | 第63-66页 |
| ·克服思维定势 | 第63-64页 |
| ·关注他者 | 第64-65页 |
| ·重解问题 | 第65-66页 |
| ·反视觉中心 | 第66-67页 |
| ·分解 | 第67-68页 |
| ·多重立场 | 第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