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一、 城市化发展理论 | 第10-11页 |
二、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4-19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五节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的界定 | 第21-23页 |
一、 学者对城市化的认识 | 第21-22页 |
二、 城市化内涵的几方面表述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内涵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分析 | 第24-27页 |
一、 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 | 第24-25页 |
二、 城市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城市化评价 | 第27-36页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一、 人口状况 | 第27页 |
二、 经济状况 | 第27-28页 |
三、 生活质量 | 第28页 |
四、 城市空间分布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乌鲁木齐城市化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乌鲁木齐城市化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 第30-32页 |
一、 评价方法原理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30页 |
二、 数据处理结果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一、 经济城市化快速推进 | 第32-33页 |
二、 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落后西部省区水平 | 第33-34页 |
三、 生活城市化水平不断改善 | 第34页 |
四、 空间城市化快速发展 | 第34-3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现状评析 | 第36-45页 |
第一节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现状 | 第36-38页 |
一、 产业产值结构现状 | 第36-37页 |
二、 产业就业结构现状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的评价 | 第38-44页 |
一、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页 |
二、 数据处理结果 | 第38-41页 |
三、 评价分析 | 第41-43页 |
四、 乌鲁木齐市与西部主要省会及首府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比较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乌鲁木齐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影响分析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模型选取与实证方法简介 | 第45-46页 |
一、 实证模型设定 | 第45页 |
二、 样本数据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样本数据选择与结果分析 | 第46-58页 |
一、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二、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7-52页 |
三、 建立模型 VAR 模型 | 第52-5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促进乌鲁木齐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0-64页 |
一、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与城市化发展两者有机协调 | 第60-61页 |
二、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市场化进程 | 第61页 |
三、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61页 |
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第二产业升级换代 | 第61-62页 |
五、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62页 |
六、 着力发展非国有企业,提高二、三产业就业水平 | 第62-63页 |
七、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 第63页 |
八、 突出城市定位,建设“西域名城”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