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边坡位移矢量和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边坡位移信息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滑坡预报判据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滑坡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2章 堆积层滑坡的组成要素与特征 | 第23-35页 |
·堆积层滑坡的成因类型和空间形态 | 第23-25页 |
·堆积层滑坡概念与地貌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堆积层滑坡的成因类型 | 第24-25页 |
·堆积层滑坡位移特征 | 第25-27页 |
·位移量的基本构成 | 第25-27页 |
·位移量基本构成的动力学特征 | 第27页 |
·堆积层滑坡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与特征 | 第27-29页 |
·堆积层滑坡失稳动力学基本规律 | 第29-30页 |
·堆积层滑坡自重应力因素与特征 | 第30-31页 |
·自重应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自重应力因素的应力与位移特征 | 第31页 |
·地下水、库水及降雨动力因素与特征 | 第31-34页 |
·地下水动力因素影响特征 | 第31-32页 |
·降雨动力因素影响特征 | 第32页 |
·库水动力因素影响特征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堆积层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演化规律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意义 | 第35-50页 |
·堆积层滑坡失稳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35-40页 |
·堆积层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的理论分析 | 第40-48页 |
·堆积层垂直位移方向率的定义 | 第40-41页 |
·堆积层滑坡各演化阶段垂直位移方向率的理论分析 | 第41-46页 |
·堆积层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与坡体构成差异性的关系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黄腊石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79页 |
·计算程序及计算方法 | 第50-53页 |
·FLAC3D 及 MIDAS/GTS 软件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51-52页 |
·屈服准则 | 第52-53页 |
·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计算 | 第53页 |
·黄腊石滑坡的垂直位移方向率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77页 |
·黄腊石滑坡概况 | 第53-57页 |
·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模拟计算结果 | 第59-64页 |
·垂直位移方向率分析 | 第64-68页 |
·塑性区体积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68-71页 |
·滑坡监测点的位移量、位移速率、垂直位移方向率的时程曲线分析 | 第71-73页 |
·不同作用条件下位移量和垂直位移方向率时程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各阶段的位移量、位移速率与垂直位移方向率的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黄腊石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79-93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79-83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定量和半定量分析方法 | 第80-83页 |
·黄腊石滑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83-93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传递系数法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 | 第84-86页 |
·黄腊石滑坡稳定系数定量分析计算方案 | 第86-91页 |
·黄腊石滑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 | 第91-9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