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网络技术发展概述 | 第11-16页 |
·局域网技术的发展 | 第11-14页 |
·广域网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TCP/IP网络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TCP/IP技术和其他网络技术关系分析 | 第16-20页 |
·TCP/IP技术和LAN | 第16-17页 |
·TCP/IP技术和WAN | 第17页 |
·TCP/IP技术和SDH与SONET及ATM | 第17-20页 |
·TCP/IP技术缺陷与解决对策分析 | 第20-23页 |
·TCP/IP技术存在缺陷分析 | 第20-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3-25页 |
·研究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 | 第23-24页 |
·难点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二章 IP交换技术概述 | 第26-32页 |
·IP交换技术的概念 | 第26页 |
·IP交换技术的机理 | 第26页 |
·IP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 第26-27页 |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IP Switching) | 第26-27页 |
·Cisco公司的标签交换(Tag Switching) | 第27页 |
·Com公司的Fast IP | 第27页 |
·IBM公司的ARIS | 第27页 |
·MPOA(MultiProtocol Over ATM) | 第27页 |
·现有IP交换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局域网传送IP分组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页 |
·广域网传送IP分组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技术实现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与功能 | 第29-30页 |
·物理层的作用与功能 | 第30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数据包传输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IP交换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 第32-42页 |
·交换机的功能 | 第32页 |
·IP交换机的技术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IP交换机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33-36页 |
·IP交换机的路由功能 | 第33页 |
·IP交换机的交换功能 | 第33-34页 |
·IP交换机的流量控制 | 第34-35页 |
·IP交换机的差错控制 | 第35-36页 |
·IP交换机的协议分析 | 第36页 |
·IP交换机与IP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第36页 |
·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议 | 第36页 |
·媒体网关与IP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第36页 |
·IP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IP交换机的总体设计 | 第37-41页 |
·IP交换机的体系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IP交换机的组成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IP交换机的工作流程设计 | 第39页 |
·IP交换机的硬件系统结构 | 第39-40页 |
·IP交换机的硬件详细设计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IP交换机的电路设计 | 第42-73页 |
·接收模块设计 | 第42-47页 |
·接收模块的功能 | 第42页 |
·接收模块的工作流程 | 第42-43页 |
·接收模块的原理框图设计 | 第43-44页 |
·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第44-45页 |
·接收模块的时序状态分析 | 第45-47页 |
·发送模块设计 | 第47-52页 |
·发送模块的功能 | 第47页 |
·发送模块的工作流程 | 第47-49页 |
·发送模块的原理框图设计 | 第49页 |
·发送模块的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第49-50页 |
·发送模块的时序状态分析 | 第50-52页 |
·交换控制模块设计 | 第52-58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功能 | 第52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工作流程 | 第52-53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提取设计 | 第53-54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比较设计 | 第54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端口对照表设计 | 第54页 |
·交换控制模块的原理框图与接口设计 | 第54-58页 |
·硬件芯片选型 | 第58-68页 |
·数据接收芯片 | 第58-61页 |
·数据发送芯片 | 第61-64页 |
·数据缓冲FIFO芯片 | 第64-66页 |
·FPGA系统模块 | 第66-68页 |
·单个收发端口的电路设计 | 第68-71页 |
·电路板元件布局设计 | 第68-69页 |
·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第69-70页 |
·电路印刷板PCB设计 | 第70-71页 |
·四端口收发模块的电路印刷板设计 | 第71页 |
·IP交换机硬件系统实物模型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IP交换机系统调试与仿真 | 第73-79页 |
·硬件系统调试 | 第73-74页 |
·电气性能测试 | 第73页 |
·电源和时钟测试 | 第73-74页 |
·关键信号点的时序测试 | 第74页 |
·软件系统仿真 | 第74-77页 |
·数据接收控制模块仿真 | 第74-75页 |
·数据发送控制模块仿真 | 第75页 |
·IP地址提取模块仿真 | 第75-76页 |
·IP地址比较模块仿真 | 第76-77页 |
·软硬件系统联合协同调试 | 第77-78页 |
·IP交换机功能测试 | 第78页 |
·IP交换机性能测试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IP交换机与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比较分析 | 第79-89页 |
·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体系结构 | 第79-81页 |
·现有的交换技术 | 第79-80页 |
·交换式以太网 | 第80页 |
·传统的交换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80-81页 |
·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硬件系统结构 | 第81-83页 |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 第81-82页 |
·以太网交换机的网络结构 | 第82-83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体系结构 | 第83-84页 |
·IP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 第83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网络组成 | 第83-84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硬件系统结构 | 第84-85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硬件系统的总体组成 | 第84页 |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一个端口的电路结构 | 第84-85页 |
·IP交换机与以太网交换机性能比较 | 第85-88页 |
·IP数据包格式与以太网帧结构比较 | 第85-86页 |
·以太网交换机上IP数据包的分析 | 第86-88页 |
·IP交换机上IP数据包的传输效率预测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1.总结 | 第89页 |
2.讨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的著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