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水库塌岸预测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水库塌岸形成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 ·库岸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19-21页 |
| ·塌岸范围预测研究 | 第21-2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丰都县库岸地质条件 | 第25-47页 |
| ·丰都县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5-39页 |
| ·自然地理 | 第25页 |
|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 ·地层岩性 | 第26-28页 |
| ·地质构造 | 第28-3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 ·地震及现代构造活动 | 第31页 |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31-39页 |
| ·库岸岸坡结构分类 | 第39-40页 |
| ·影响库岸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40-47页 |
| ·水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地形地貌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岩性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 ·岸坡结构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 第47-57页 |
| ·支持向量机理论背景 | 第47-48页 |
| ·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 | 第47-48页 |
| ·VC 维与推广能力 | 第48页 |
|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分类问题 | 第48-53页 |
| ·支持向量机原理 | 第48-52页 |
| ·多类分类问题 | 第52-53页 |
| ·核函数 | 第53-55页 |
| ·核函数简介 | 第53-54页 |
| ·核函数原理 | 第54页 |
| ·常见的核函数 | 第54-55页 |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基于 LS-SVM 的塌岸预测研究 | 第57-83页 |
| ·基于核主成分的水库塌岸影响因素预处理 | 第57-62页 |
| ·核主成分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 ·丰都县水库塌岸影响因素提取 | 第59-62页 |
| ·基于 LS-SVM 的塌岸范围预测方法 | 第62-69页 |
| ·预测流程 | 第62-65页 |
| ·程序实现 | 第65页 |
| ·学习样本 | 第65-68页 |
| ·训练和测试 | 第68-69页 |
| ·基于 LS-SVM 的塌岸范围预测研究 | 第69-74页 |
| ·基于 LS-SVM 的塌岸范围预测结果 | 第69-73页 |
| ·基于 LS-SVM 的水库塌岸范围预测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 ·基于 LS-SVM 的库岸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74-83页 |
| ·基于 LS-SVM 的库岸稳定性评价模型 | 第74-79页 |
| ·基于 LS-SVM 的库岸稳定性评价结果 | 第79-81页 |
| ·基于 LS-SVM 的库岸稳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基于可拓学的塌岸预测研究 | 第83-105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可拓学基本理论 | 第83-88页 |
| ·物元理论 | 第83-84页 |
| ·可拓集合理论 | 第84-85页 |
| ·关联函数 | 第85-86页 |
| ·建模过程 | 第86-88页 |
| ·可拓学预测方法的程序实现 | 第88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塌岸范围预测研究 | 第88-98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塌岸范围预测方法 | 第89-93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塌岸范围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库岸稳定性评价 | 第98-105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库岸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98-103页 |
| ·基于可拓学的库岸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 第六章 基于 GIS 的库岸三维地质建模 | 第105-115页 |
| ·引言 | 第105页 |
| ·三维 GIS 支持下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第105-108页 |
| ·三维建模数据来源 | 第105-107页 |
| ·GIS 支持下的三维处理平台 | 第107-108页 |
| ·三维模型建立 | 第108-111页 |
| ·数据来源分析 | 第108-109页 |
| ·原始数据预处理 | 第109页 |
| ·地形三维模形建立 | 第109-111页 |
| ·试验区三维可视化地形分析 | 第111-115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15-11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 ·主要建议 | 第116-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