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7-8页 |
·研究范围与对象界定 | 第8-9页 |
·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旅途电影概述:生成与发展脉络 | 第12-25页 |
·“旅途电影”概念的建立与辨析 | 第12页 |
·新世纪中国旅途电影创作的历史扫描 | 第12-20页 |
·中国大陆部分 | 第12-19页 |
·中国台湾部分 | 第19-20页 |
·其他 | 第20页 |
·新世纪中国旅途电影作品的共同特征 | 第20-25页 |
·反映当下,以路途观照现实 | 第21-22页 |
·关注底层,摹写奔波的众生相 | 第22页 |
·新生代导演的作者电影式创作 | 第22-24页 |
·旅途中流动景观的多样化展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题材与主题:中国旅途电影和公路电影的文化差异 | 第25-41页 |
·文化视域中的公路电影与中国旅途电影 | 第25-26页 |
·题材选择的差异 | 第26-30页 |
·中国旅途电影与西方公路电影内涵之比较 | 第30-41页 |
·“当代性”与“终极”价值——意义探求的差异 | 第30-32页 |
·城乡二元文化矛盾展示与边缘流行文化的纪录 | 第32-35页 |
·逃离与使命,坚持与固执 | 第35-37页 |
·对希望与绝望的不同表达 | 第37-39页 |
·电影中“家”的主题 | 第39页 |
·青春、教育与死亡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叙事与风格: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旅途电影的镜像表达 | 第41-53页 |
·艺术策略视域中的中国旅途电影与公路电影 | 第41页 |
·两种叙事模式的比较 | 第41-48页 |
·行为主体与其主导动机的差异 | 第41-45页 |
·情节结构的组织方式 | 第45-48页 |
·电影视听风格与类型化 | 第48-53页 |
·镜语风格 | 第48-50页 |
·新世纪中国旅途电影中的现实主义 | 第50-51页 |
·电影类型的辨析 | 第51-53页 |
结语:创造更多的可能——中国旅途电影的存在状态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