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关于户县农民画变迁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三) 史料及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一、20世纪50年代户县农民画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15-29页 |
(一) 户县农民画的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二) 户县农民画兴起的社会原因 | 第19-29页 |
1. 户县传统文化的积淀 | 第19-21页 |
2. 集体经济发展的产物 | 第21-25页 |
3. 群众文艺路线是户县农民画的政治基础 | 第25-29页 |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户县农民画的历史变迁 | 第29-48页 |
(一) 户县农民画的兴起(1951-1961年) | 第29-35页 |
1. 基层美术活动的开展 | 第30-31页 |
2. 群众业余美术活动及“大画壁画”运动 | 第31-33页 |
3. 户县农民画基本形式的确立 | 第33-35页 |
(二) 户县农民画的发展与繁荣(1961-1978年) | 第35-42页 |
1. 社教运动与户县农民画的发展 | 第36-37页 |
2. “文化大革命”与户县农民画的繁荣 | 第37-42页 |
(三) 改革开放与户县农民画的转型(1978-2010年) | 第42-48页 |
1. 艺术的原发性向创造性转型 | 第43-45页 |
2. 户县农民画的商品化 | 第45-48页 |
三、户县农民画的特征 | 第48-69页 |
(一) 以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为中心的创作内容 | 第48-58页 |
1. 集体经济下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 | 第48-55页 |
2.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 | 第55-58页 |
(二) 政治宣教功能由强转弱 | 第58-63页 |
1. “文革”及“文革”前政治宣教功能的凸显 | 第58-61页 |
2. 改革开放与农民画政治色彩的淡化 | 第61-63页 |
(三) 户县农民画画材、画风的乡土化 | 第63-69页 |
1. 农民画画材、画风的独特性 | 第63-66页 |
2. 户县农民画浓厚的乡土情感 | 第66-69页 |
四、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户县农民画变迁的思考 | 第69-80页 |
(一) 户县农民画的社会价值 | 第69-72页 |
1. 户县农民画的历史价值 | 第69-70页 |
2. 户县农民画的艺术价值 | 第70-71页 |
3. 户县农民画的经济价值 | 第71-72页 |
(二) 户县农民画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72-75页 |
1. 创作环境的恶化与农民画作品的俗化 | 第73-74页 |
2. 作者队伍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 | 第74页 |
3. 农民画活动组织与辅导力量的薄弱 | 第74-75页 |
(三) 户县农民画的保护与未来发展 | 第75-80页 |
1. 完善资料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75-76页 |
2. 发挥农民画展览馆的凝聚力,加强辅导力量及作者队伍建设 | 第76-77页 |
3. 政府加强对地方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 | 第77页 |
4. 农民画创作在艺术与商业间准确合理定位 | 第77-80页 |
结束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