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7-19页 |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LTE下行物理信道及测量反馈技术现状 | 第21-39页 |
·引言 | 第21页 |
·LTE概述 | 第21-23页 |
·LTE下行物理信道 | 第23-29页 |
·LTE系统帧结构 | 第24-26页 |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粒子 | 第26-27页 |
·LTE下行物理信道传输过程 | 第27-29页 |
·LTE下行测量技术 | 第29-33页 |
·SINR 测量 | 第30-31页 |
·秩测量 | 第31-33页 |
·LTE中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 第33-38页 |
·EESM | 第34-37页 |
·MIESM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均衡前信道相关性判定的 AMC 算法 | 第39-60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基于均衡前信道相关性判定的 AMC 映射算法 | 第40-45页 |
·算法模型 | 第40-41页 |
·算法可行性 | 第41-44页 |
·反馈流程图 | 第44-45页 |
·链路级仿真及测量参数说明 | 第45-50页 |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45-46页 |
·AMC 映射模板 | 第46-47页 |
·测量参数说明 | 第47-50页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50-58页 |
·反馈过程复杂度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基于均衡前信道相关性判定的仿真 | 第52-56页 |
·与均衡后反馈的 EESM 仿真对比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基于相关性判定的 LTE下行链路吞吐量 | 第60-78页 |
·引言 | 第60页 |
·具备 HARQ 能力的 LTE 吞吐量 | 第60-63页 |
·HARQ | 第60-62页 |
·吞吐量 | 第62-63页 |
·算法设计及实现流程 | 第63-65页 |
·算法模型 | 第63-64页 |
·算法流程图 | 第64-65页 |
·仿真场景及 HARQ 参数配置 | 第65页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65-77页 |
·(0, 0)信道相关性下 AMC 与固定 MCS 算法吞吐量比较 | 第66-71页 |
·(0.9,0.9)信道相关性下 AMC 与固定 MCS 算法吞吐量比较 | 第71-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8-80页 |
·本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第78-79页 |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