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概述 | 第10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5页 |
·化成设备与软件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分选技术与荷电状态估计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检测原理概述及整体方案的设计 | 第17-24页 |
·电池检测原理简要说明 | 第17-19页 |
·电压测量 | 第17页 |
·电流测量 | 第17-18页 |
·温度测量 | 第18页 |
·内阻测量 | 第18-19页 |
·系统设计的要求 | 第19-20页 |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0-22页 |
·系统结构功能 | 第22页 |
·系统流程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电池分选算法的研究 | 第24-38页 |
·锂电池不一致性分析 | 第24-28页 |
·锂电池分选方法的研究 | 第28-35页 |
·分选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 第28-30页 |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的概要说明 | 第30-33页 |
·聚类算法的介绍 | 第30-31页 |
·FCM 的简要介绍 | 第31-33页 |
·改进的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在锂电池分选系统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模糊 C 均值算法的改进 | 第33-34页 |
·锂电池充放电曲线的处理 | 第34页 |
·FCM 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分选后电池性能的比较 | 第35-38页 |
·电池储存性能的对比 | 第35-36页 |
·电池组循环性能对比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电池荷电状态的估计 | 第38-50页 |
·SOC 的简要介绍 | 第38-41页 |
·SOC 估计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开路电压法 | 第42页 |
·神经网络算法 | 第42页 |
·安时法 | 第42页 |
·Kalman 滤波法 | 第42-43页 |
·SOC 估计算法的选择 | 第43页 |
·改进的安时计量法对 SOC 的准确估计 | 第43-50页 |
·安时计量法的改进 | 第43-44页 |
·库伦效率因子的计算 | 第44-47页 |
·库伦效率的定义 | 第44页 |
·库伦因子存在的原因 | 第44页 |
·库伦因子的计算 | 第44-47页 |
·安时计量法的改进 | 第47-48页 |
·改进的安时计量法估计 soc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上位机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75页 |
·上位机程序之开发语言的选择 | 第50-51页 |
·开发语言的对比分析 | 第50页 |
·MFC 的简要介绍 | 第50-51页 |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之功能模块 | 第51-63页 |
·控制模块 | 第53-58页 |
·数据处理模块 | 第58-59页 |
·工步编辑模块 | 第59-60页 |
·电池分选配组模块 | 第60-62页 |
·电池荷电状态预测模块 | 第62-63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63-70页 |
·数据库的选择 | 第63-64页 |
·数据库 SQL Server 访问技术 | 第64-66页 |
·设计数据库 | 第66-70页 |
·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 | 第70-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总结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