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 第11-12页 |
三、已有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关于羌绣介绍方面的相关文献 | 第12页 |
(二) 羌绣工艺及审美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三) 羌绣文化内涵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四) 羌绣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五) 羌绣的国外研究 | 第13页 |
(六)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实施方案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羌绣传承方式研究的相关背景 | 第16-25页 |
一、羌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述 | 第16-19页 |
(一) 羌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 第16页 |
(二) 羌族的族源和族称 | 第16页 |
(三)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 | 第16-17页 |
(四) 羌族的宗教信仰 | 第17-18页 |
(五) 羌族的风俗与习惯 | 第18-19页 |
二、田野调查地点:茂县沟口乡水若村概况 | 第19-21页 |
(一) 茂县概况 | 第19页 |
(二) 水若村概况 | 第19-21页 |
1、自然地理环境及生产经济情况 | 第19-20页 |
2、人口及年龄结构 | 第20-21页 |
三、羌族手工刺绣工艺概说 | 第21-25页 |
(一) 羌绣的历史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二) 羌绣工艺概说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羌绣民间传承的现状 | 第25-40页 |
一、羌绣的拥有和使用情况 | 第25-28页 |
(一) 访问对象的年龄结构 | 第25页 |
(二) 羌族传统服饰的目前的着装情况 | 第25-28页 |
二、水若村羌绣民间传承现状 | 第28-37页 |
三、羌绣民间传承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羌绣民间传承问题追因 | 第40-49页 |
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转型 | 第40-44页 |
(一) 羌族刺绣生长的传统文化土壤被现代社会解构 | 第40-41页 |
(二)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 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42-44页 |
二、文化影响及价值观的转变 | 第44-46页 |
(一) 现代传媒的渗透 | 第44-45页 |
(二) 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转变 | 第45-46页 |
三、现代教育的影响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构建有效的羌绣民间传承方式 | 第49-62页 |
一、重塑传承平台,转变传承理念和方法,促进羌绣文化传承与发展 | 第49-52页 |
(一) 促进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传承的物质基础 | 第49页 |
(二) 从以“物”为主到“人文精神”兼备,实现传承观念的重建 | 第49-51页 |
(三) 转变传承方式,提高品质、加强宣传和品牌打造 | 第51-52页 |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传承实力 | 第52-56页 |
(一) 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 | 第53页 |
(二) 优化文化服务体系 | 第53-54页 |
(三) 激励群众的艺术作品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54-55页 |
(四) 利用民间节日习俗活动,促进传承 | 第55-56页 |
三、实现羌绣艺术经济功能,促进羌绣文化发展 | 第56-58页 |
四、充分发挥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 | 第58-62页 |
(一) 重视本土化学校教育 | 第58-59页 |
(二) 强化家庭教育,促进羌文化传承 | 第59-60页 |
(三) 重视社区教育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