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朴素原始的自然神崇拜 | 第19-30页 |
第一节 日神崇拜 | 第19-22页 |
1、日神为上古人所认知的唯一对象 | 第19-20页 |
2、日神的形象、日神的特点、日神的分化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月神崇拜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云神与风神崇拜 | 第23-25页 |
1、云神形象特点 | 第23-25页 |
2、风神形象特点 | 第25页 |
第四节 山神崇拜 | 第25-27页 |
1、古昆仑山地域环境特征(古昆仑山所处位置,云雾、高山称云山,天山) | 第25-26页 |
2、古昆仑山与日神、混沌神的关系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水神、社稷神与灶神崇拜 | 第27-30页 |
1、水神的形象特点 | 第28页 |
2、社稷神与灶神的形象特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人文神即华夏始祖神的顶礼膜拜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前期:人文气息介入的人神世界 | 第30-34页 |
1、炎黄大帝德高望重的形象解读 | 第30-31页 |
2、伏羲女娲阴阳和合的形象解读 | 第31-33页 |
3、关于历史上“神人”的描述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中期:人的地位和能力的提升 | 第34-37页 |
1、民神异业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 第34-36页 |
2、民神杂糅的表现导致民神关系的变化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后期:关于人与天关系的讨论 | 第37-42页 |
1、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人的描述 | 第37-39页 |
2、关于荀子对于天论的思索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儒家和道家对于神道的理性思索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儒道对于神道行迹与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儒道对于神道阴阳学说描述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儒道对于神道大化及功用问题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儒道对于神道显现的相似理论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形神和鬼神理论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形神观念的思索 | 第48-52页 |
第二节 形神相俱、形神相依和形神相离三种表现 | 第52-54页 |
第三节 鬼神的大讨论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体表现 | 第57-71页 |
第一节 玄学对于神意韵的激发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佛教关于神灭神不灭的讨论 | 第59-69页 |
1、《牟子理惑论》对于形神的正言 | 第61-62页 |
2、罗含《更生论》对形神的描述 | 第62页 |
3、慧远《形尽神不灭》对形神关系的创新 | 第62-65页 |
4、宗炳《明佛论》对形尽神灭思想的延伸 | 第65-67页 |
5、郑鲜之《神不灭论》形神观念与玄学的融合 | 第67-68页 |
6、范缜《神灭论》对形灭神灭思想的阐释 | 第68-69页 |
第三节 道教对于神仙谱系的发展 | 第69-70页 |
第四节 禅宗即心即佛思想的印证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神在文艺门类和文艺创作自我领域的多重表现 | 第71-84页 |
第一节 文艺创作之构思 | 第72-75页 |
第二节 文艺创作之灵感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文艺创作之体验 | 第76-78页 |
第四节 文艺创作之意象 | 第78页 |
第五节 文艺创作之境界 | 第78-80页 |
第六节 文艺创作之鉴赏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