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3页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甘南藏区草场利用的相关政策与实施现状 | 第16-22页 |
一、 休牧、禁牧、轮牧:草场利用的相关政策诠释 | 第16-18页 |
(一) 休牧、禁牧及轮牧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二) 甘南藏区草场利用的相关政策 | 第17-18页 |
二、 草场利用现状及相关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 第18-20页 |
三、 草场利用过程中所引发的草权纠纷问题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从“偷牧”到“抢牧”—甘南藏区草场侵权类型的历史演进 | 第22-30页 |
一、 牲畜越界与边界冲突:历史上甘南藏区的草场纠纷 | 第22-24页 |
二、 “偷牧”与“抢牧”:侵牧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一) “偷牧”与“抢牧”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页 |
(二) “偷牧”与“抢牧”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4-26页 |
三、 对侵牧行为的法律性质探析 | 第26-28页 |
(一) 从行为理论方面探析 | 第26-27页 |
(二) 从行为人(牧民)的主观方面探析 | 第27-28页 |
四、 “草原过密”与“边界挤压”:从偷牧到抢牧演进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 甘南藏区人口的密集化程度较高 | 第28-29页 |
(二) 对畜产品需求的刺激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对侵牧行为进行法律处理的依据、主体和过程—从相关案例切入 | 第30-37页 |
一、 依据:国家法与藏区习惯法 | 第30-32页 |
(一) 藏区习惯法在草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体现 | 第30-31页 |
(二) 国家法与藏区习惯法:“孰轻孰重”? | 第31-32页 |
二、 主体:国家权威与宗教权威 | 第32-35页 |
(一) 宗教权威在草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体现 | 第32-34页 |
(二) 国家权威与宗教权威:谁为“主导”? | 第34-35页 |
三、 甘南藏区草场纠纷解决的过程—博弈的过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侵牧行为的困境分析 | 第37-47页 |
一、 草场产权界定不明 | 第37-40页 |
(一) 草场习惯线的存在与牧民的扩张习性 | 第37-38页 |
(二) 勘界的复杂性 | 第38-40页 |
二、 产权制度改革的困难 | 第40-42页 |
(一) 产权制度方面本身存在着不完善 | 第40-41页 |
(二) 牧民利益、习俗表达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冲突 | 第41-42页 |
三、 藏族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一) 赔命价习惯与我国现行刑法的冲突 | 第42-43页 |
(二) 赔命价习惯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冲突 | 第43-44页 |
四、 法律适用方面的困惑 | 第44-47页 |
(一) 从“侵牧”案例中引发的连带责任问题 | 第44-45页 |
(二) 缺少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对侵牧现象进行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思路 | 第47-53页 |
一、 在法律制度方面的对策 | 第47-49页 |
(一) 完善现有的草场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二) 加强藏区的法制建设与宣传 | 第48页 |
(三) 完善草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 第48-49页 |
二、 在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方面的对策思路 | 第49-51页 |
(一) 改善司法环境,提高藏区执法人员素质 | 第49-50页 |
(二) 建立多机构联合执行,职责明确的有效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三、 在牧区、牧业发展方面的对策思路 | 第51-53页 |
(一) 加大宣传,提高牧区群众的禁牧意识 | 第51页 |
(二) 提高草场的科技含量,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