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兰西经济区概念的形成及其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11-12页 |
| ·兰西经济区城镇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城镇布局的含义 | 第16页 |
| ·制约城镇布局的因素 | 第16-17页 |
| ·区域开发理论 | 第17-19页 |
| 2. 兰州—西宁经济区城镇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及其特点 | 第19-27页 |
| ·经济区城镇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 | 第19-22页 |
| ·区位条件 | 第19-20页 |
| ·资源禀赋 | 第20页 |
| ·经济基础 | 第20-22页 |
| ·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 | 第22-27页 |
| ·城镇地域分布不均衡 | 第22-23页 |
| ·城镇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首位分布明显 | 第23-26页 |
| ·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不明显,城市整体功能弱 | 第26-27页 |
| 3. 兰州—西宁经济区城市发展 | 第27-33页 |
| ·经济区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弱 | 第27-31页 |
|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方法 | 第28页 |
| ·城市综合实力主成分分析结果及其评价 | 第28-31页 |
| ·经济区城市(镇)综合承载能力 | 第31-33页 |
| ·城市(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含义 | 第31页 |
| ·经济区城市(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 第31-33页 |
| 4. 兰州—西宁经济区产业发展 | 第33-42页 |
| ·经济区产业结构 | 第33-38页 |
| ·二三产业结构噬待进一步调整 | 第33-34页 |
| ·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弱 | 第34-37页 |
| ·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小城镇支撑能力弱 | 第37-38页 |
| ·经济区产业布局 | 第38-42页 |
| ·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承载能力弱 | 第38-39页 |
| ·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 | 第39-40页 |
| ·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分离突出,资源就地加工能力低 | 第40-42页 |
| 5. 兰州—西宁经济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 第42-48页 |
| ·“两核”提升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核心区凝聚与辐射能力 | 第42-44页 |
| ·加快兰州、西宁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 第44-46页 |
| ·“两轴、多点支撑”的重点在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 ·打造格尔木为经济区西部中心城市 | 第47-48页 |
| 6. 兰州—西宁经济区城镇体系合作机制建设 | 第48-52页 |
| ·城镇体系合作机制建设原则 | 第48-49页 |
| ·城镇体系合作的主要内容 | 第49-52页 |
| ·交通基础设施 | 第49-51页 |
| ·商务贸易 | 第51页 |
| ·旅游产业开发 | 第51-52页 |
| 7. 后记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谢辞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