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对研究现状的评论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2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19-29页 |
| ·当前理论界对物业管理的界定 | 第19-21页 |
| ·物业管理是私人管理 | 第19页 |
| ·物业管理是公共管理 | 第19-20页 |
| ·物业管理既是私人管理也是公共管理 | 第20-21页 |
| ·物业管理的双重属性探析 | 第21-23页 |
| ·物业服务企业的双重身份造就了物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第21页 |
|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物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第21-22页 |
| ·物业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决定了物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第22-23页 |
|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23-29页 |
| ·物业管理市场性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 ·物业管理公共性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25-27页 |
| ·基本结论 | 第27-29页 |
| 3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1页 |
| ·已有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 ·影响物业管理市场性溢出的关键因素 | 第30-35页 |
| ·利益 | 第32-33页 |
| ·领导者的素质 | 第33-34页 |
| ·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 | 第34-35页 |
| ·监督机制 | 第35页 |
| ·影响物业管理公共性溢出的关键因素 | 第35-39页 |
| ·合作机制 | 第37-38页 |
| ·领导者的意识 | 第38-39页 |
|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 第39页 |
| ·基本结论 | 第39-41页 |
| 4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1-53页 |
| ·对物业管理溢出效应的验证 | 第41-45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 ·实证检验 | 第42-44页 |
| ·基本结论 | 第44-45页 |
|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评价 | 第45-53页 |
| ·理论说明 | 第45页 |
| ·确定评价项目、等级和标准 | 第45-46页 |
| ·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评价——基于广州市的调研数据 | 第46-50页 |
| ·基本结论 | 第50-53页 |
| 5 提升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53-59页 |
| ·要处理好物业服务企业市场性与公共性的矛盾 | 第53-54页 |
| ·在物业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 第53页 |
| ·提高物业管理行业准入条件,形成物业管理行业退出机制 | 第53-54页 |
| ·尊重物业服务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 第54页 |
| ·完善政府治理物业管理的经济手段 | 第54页 |
| ·培养和选拔素质能力高的领导者 | 第54-55页 |
| ·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物业服务企业领导者 | 第54-55页 |
| ·选举高素质的业委会委员,规范业委会的行为 | 第55页 |
| ·完善物业管理监督机制 | 第55-57页 |
| ·完善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机制 | 第56页 |
| ·完善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机制 | 第56-57页 |
| ·完善物业管理合作机制 | 第57-59页 |
| ·创新物业管理合作模式 | 第58页 |
| ·搭建物业管理合作平台 | 第58-59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9-61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