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技术 | 第12-13页 |
·安全事件关联技术 | 第13-14页 |
·安全事件评估技术 | 第14-15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5-16页 |
5 篇章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安全事件标准化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 第17-31页 |
1 安全事件标准化需求分析 | 第17-19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功能分析 | 第17-18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输入 | 第18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过程描述 | 第18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输出 | 第18-19页 |
2 基于IDMEF的安全事件标准化模型 | 第19-27页 |
·安全事件标准化模型 | 第19-25页 |
·SISM的数据表示 | 第25-26页 |
·SISM数据的创建 | 第26页 |
·SISM的数据存储方法 | 第26-27页 |
3 网络安全事件标准化模块的实现 | 第27页 |
4 网络安全事件数据库的实现 | 第27-30页 |
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网络安全事件关联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第31-45页 |
1 安全事件关联需求分析 | 第31-35页 |
·因果关联分析 | 第32-33页 |
·关联规则挖掘 | 第33页 |
·安全事件接口 | 第33-34页 |
·安全事件数据库 | 第34-35页 |
2 安全事件关联模块的设计 | 第35-38页 |
·因果关联分析 | 第36-37页 |
·关联规则挖掘 | 第37页 |
·安全事件接口 | 第37-38页 |
3 基于Apriori算法的安全事件二级关联方法 | 第38-39页 |
·因果关联模型 | 第38-39页 |
·关联规则模型 | 第39页 |
4 安全事件关联模块的实现 | 第39-42页 |
·安全事件二级关联方法 | 第39-40页 |
·安全事件接口模块 | 第40-42页 |
5 测试与分析 | 第42-44页 |
·测试环境和工具 | 第42页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第45-73页 |
1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系统总体需求 | 第45页 |
·风险评估功能 | 第45页 |
·设备重要性评估功能 | 第45-46页 |
·攻击评估功能 | 第46页 |
·毁损评估功能 | 第46页 |
2 系统的界面需求 | 第46-47页 |
·风险评估界面 | 第47页 |
·设备重要性评估界面 | 第47页 |
·攻击评估界面 | 第47页 |
3 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结构设计 | 第47-50页 |
·风险评估模块 | 第48-49页 |
·设备重要性评估模块 | 第49页 |
·攻击评估模块 | 第49页 |
·毁损评估模块 | 第49-50页 |
4 数据库设计 | 第50-53页 |
·服务信息表 | 第50页 |
·主机信息表 | 第50-51页 |
·局部网络信息表 | 第51页 |
·全局网络信息表 | 第51页 |
·漏洞信息表 | 第51-52页 |
·数据信息表 | 第52页 |
·攻击信息表 | 第52页 |
·流量信息表 | 第52-53页 |
5 界面设计 | 第53-54页 |
·风险评估界面 | 第53页 |
·设备重要性评估界面 | 第53-54页 |
·攻击评估界面 | 第54页 |
·毁损评估界面 | 第54页 |
6 基于攻击熵的分层风险量化安全态势评估方法 | 第54-62页 |
·服务层风险指数 | 第55-56页 |
·主机层风险指数 | 第56-58页 |
·局部网络层风险指数 | 第58-59页 |
·全局网络层风险指数 | 第59页 |
·单项指标的网络攻击熵 | 第59-60页 |
·网络系统攻击熵 | 第60-61页 |
·系统毁损评估 | 第61-62页 |
7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62-65页 |
·风险评估模块 | 第62-64页 |
·攻击评估模块 | 第64-65页 |
8 系统功能模块的测试 | 第65-69页 |
·风险评估模块 | 第65-69页 |
·攻击评估模块 | 第69页 |
9 系统用户界面的实现 | 第69-71页 |
·风险评估界面 | 第70页 |
·设备重要性评估界面 | 第70-71页 |
·攻击评估界面 | 第71页 |
·毁损评估界面 | 第71页 |
10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3-74页 |
1 工作总结 | 第73页 |
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