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活着的传统--论新时期小说中的传统性因素及其影响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引言第7-15页
第一章 传统与反传统第15-44页
 第一节 “大革文化的命”第15-23页
  一、 批判的狂潮第15-18页
  二、 文化的否定第18-20页
  三、 运动的吊诡第20-23页
 第二节 “文化热”与“寻根”第23-34页
  一、 文化的反思第24-27页
  二、 文学的寻根第27-32页
  三、 寻根的态势第32-34页
 第三节 “本土性”与“汉语写作”第34-44页
  一、 “本土化”写作的开启第34-37页
  二、 “汉语写作”的自觉第37-39页
  三、 双重的“影响焦虑”第39-44页
第二章 资源与创化第44-74页
 第一节 文化主脉的疏通第44-56页
  一、 儒家文化的再生第44-48页
  二、 道家文化的运化第48-53页
  三、 佛教文化的流风第53-56页
 第二节 本土性的多元呈现第56-65页
  一、 民间文化层面第56-59页
  二、 地域文化层面第59-61页
  三、 特殊文化层面第61-65页
 第三节 东方神秘文化的复归第65-74页
  一、 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象第65-68页
  二、 民间神秘文化因素和意象第68-71页
  三、 神秘主义诗学第71-74页
第三章 人本与文本第74-105页
 第一节 传统对文学精神的化育第74-83页
  一、 传统对作家文化人格的熏陶第74-77页
  二、 传统对作家艺术精神的浸润第77-80页
  三、 传统对作家艺术风格的影响第80-83页
 第二节 传统与文化人格形象塑造第83-92页
  一、 传统精神的文化人格再现第83-87页
  二、 传统文化人格的批判性书写第87-90页
  三、 符号化的文化人格象征第90-92页
 第三节 传统与文学表现形式第92-105页
  一、 通古会今的文体第92-97页
  二、 古今杂揉的技法第97-100页
  三、 母语的再造之化第100-105页
结语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后记第111-11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革命·青春·市井--都梁小说论
下一篇:周作人散文文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