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最低生活保障的界定及相关定义 | 第16页 |
·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第17-19页 |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第19页 |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社会正义理论 | 第20-21页 |
2 辽宁省城镇最低保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1-30页 |
·辽宁省城镇低保制度的发展进程 | 第21-24页 |
·创立推广阶段(1995 年一 1997 年 9 月) | 第21-22页 |
·普及阶段(1997 年 10 月一 1999 年 9 月) | 第22页 |
·提高完善阶段(1999 年 10 月一至今) | 第22-24页 |
·辽宁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保障标准偏低 | 第24-25页 |
·保障覆盖范围有限 | 第25页 |
·辽宁省各市低保差距过大 | 第25-26页 |
·保障标准调整机制不合理 | 第26页 |
·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低保资金缺口大 | 第26-27页 |
·无能力吸纳城镇剩余劳动力 | 第27-28页 |
·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第28页 |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 | 第28-30页 |
3 辽宁省城镇低保适度标准的确定 | 第30-41页 |
·确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 | 第30-32页 |
·综合保障受助者的基本需要 | 第30页 |
·与物价挂钩的原则 | 第30-31页 |
·低保标准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第31页 |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其他相关保障标准应相互协调 | 第31页 |
·政府保障应与社会多方面援助相结合 | 第31-32页 |
·城镇低保适度标准测定方法的选取 | 第32-34页 |
·常用的贫困线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测定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33-34页 |
·城镇低保高低贫困线的测定 | 第34-38页 |
·食物贫困线的确定 | 第34-36页 |
·非食物贫困线的确定 | 第36页 |
·确定低贫困线 | 第36-37页 |
·确定高贫困线 | 第37-38页 |
·现行低保线与高低贫困线的比较 | 第38-39页 |
·低保适度标准的测定 | 第39-41页 |
4 对策建议 | 第41-45页 |
·以各市市情为基础,制定适度的低保标准 | 第41页 |
·实施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提高低保覆盖率 | 第41-42页 |
·坚持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 第42页 |
·建立动态的、可调适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42-43页 |
·完善税收体制,保证城镇居民低保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 第43页 |
·加快低保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