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文人主体意识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 北宋士大夫的普遍特质——文人主体意识丧失 | 第11-16页 |
| ·学术人格为党争所异化 | 第11-12页 |
| ·以文学经典为党争利器 | 第12-15页 |
| ·以政见之争践踏文学 | 第15-16页 |
| 2 北宋党祸对黄庭坚学术人格建构的影响 | 第16-23页 |
| ·黄庭坚与“神宗实录案” | 第16-19页 |
| ·因畏祸心理所表现出的诗歌创作自我抑制倾向 | 第19-23页 |
| ·从诗作方面看其自抑倾向 | 第19-20页 |
| ·从诗论方面看其自抑倾向 | 第20-23页 |
| 3 黄庭坚文人主体意识的呈现 | 第23-34页 |
| ·治心修性、援禅入诗 | 第24-26页 |
| ·诗以治心修性为宗本 | 第24-25页 |
| ·援禅入诗 | 第25-26页 |
| ·专注于对诗法研磨 | 第26-28页 |
| ·在“议论争煌煌”的主流创作语境下醉心于诗辞 | 第28-30页 |
| ·不屑权贵,不作迎合之文,只写至情之诗 | 第30-32页 |
| ·以文心得人心——成江西诗派“初祖” | 第32-34页 |
| 4 黄庭坚持守文人主体意识的意义和启示 | 第34-40页 |
| ·以文学创作突破政治束缚 | 第34-36页 |
|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 第36-40页 |
| ·建立至真至善的学术人格,持守文人主体性 | 第37-38页 |
| ·对文学创作方法的指导意义 | 第38-40页 |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