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概论 | 第9-19页 |
·清代诗学发展的背景 | 第9-13页 |
·回顾诗歌政教传统的失落 | 第9-10页 |
·明清之际,儒家诗教的复兴 | 第10-12页 |
·清初走向:由性情向形式的内转 | 第12-13页 |
·“优于文学,词翰并美”的铁保 | 第13-19页 |
·独喜习文,自觉有得 | 第14-15页 |
·悠游文武,荣辱不惊 | 第15-19页 |
2 遍求国雅之惬心,益觉土音之悦耳—铁保民族诗学观的呈现 | 第19-29页 |
·铁保作为选家的诗学介入 | 第19-22页 |
·选者的诗学—选集作为文学批评的功能 | 第19-20页 |
·“选”者的告白—诗论的民族文化背景 | 第20-22页 |
·自觉的民族诗学追求 | 第22-29页 |
·《白山诗介》—诗学观的有益尝试 | 第22-25页 |
·《熙朝雅颂集》—民族诗学观的成熟 | 第25-27页 |
·御赐书名和序文—民族文化根基的认同 | 第27-29页 |
3 诗之为道,所以言性情也—铁保民族诗学观的精髓 | 第29-42页 |
·清代满族诗学的发展 | 第29-32页 |
·脱传统之束缚,发自我之心声—满族的诗学诉求 | 第29-31页 |
·性情论—满族精神文化的皈依 | 第31-32页 |
·铁保性情论的诗学思想 | 第32-38页 |
·性情—铁保对满族诗学的自觉坚守 | 第32-33页 |
·诗言性情—反对拟古的基本出发点 | 第33-35页 |
·真实而自然—创作思想与美学追求的统一 | 第35-38页 |
·性情:铁保身上的袁枚痕迹? | 第38-42页 |
·袁枚性灵说的内涵 | 第38-40页 |
·民族意识下的诗学分野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读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