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1 年龄与心理状态因素 | 第13-14页 |
1.2 病因因素 | 第14页 |
1.3 认知和自我管理因素 | 第14页 |
1.4 心功能分级因素 | 第14页 |
1.5 社会家庭因素 | 第14-15页 |
1.6 经济因素 | 第15页 |
1.7 其他因素 | 第15页 |
2. 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 | 第15-17页 |
2.1 心理干预 | 第15页 |
2.2 认知干预 | 第15-16页 |
2.3 饮食干预 | 第16页 |
2.4 用药干预 | 第16页 |
2.5 日常生活干预 | 第16页 |
2.6 运动干预 | 第16-17页 |
3.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3.1 传统健康教育方式 | 第17页 |
3.2 个体化健康教育方式 | 第17页 |
3.3 多学科团队健康教育模式 | 第17页 |
3.4 医院与社区联合健康教育模式 | 第17-18页 |
4. 结语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9-20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1.4 脱落标准 | 第19页 |
1.5 样本含量估计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第20页 |
2.2 干预方法 | 第20-25页 |
2.3 测量工具和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2.4 资料收集和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27页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7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31页 |
3.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28-29页 |
3.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第29页 |
3.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忧虑及消极情绪比较 | 第29-30页 |
3.4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和心力衰竭程度的比较 | 第30页 |
3.5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满意率和三个月内再入院率比较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4页 |
4.1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31-32页 |
4.2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消极情绪 | 第32页 |
4.3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和心力衰竭程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更能满足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 第33-34页 |
4.5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满意率和降低三个月内再入院率 | 第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附录 | 第42-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