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研究 | 第13-23页 |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 第13-14页 |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致病型(生理小种)研究 | 第14-16页 |
·国外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致病型(生理小种)研究 | 第14-15页 |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致病型(生理小种)研究 | 第15-16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 | 第17页 |
·单基因抗性和多基因抗性 | 第17-18页 |
·显性抗性基因和隐性抗性基因 | 第18页 |
·细胞质抗性和细胞核抗性 | 第18-19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定位及克隆 | 第19-22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 第19-20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 | 第20-22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 | 第22-23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研究面临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 第23页 |
2 转基因水稻对螟虫的抗性研究 | 第23-27页 |
·Bt毒蛋白基因概述 | 第24页 |
·转Bt基因抗螟虫水稻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转Bt基因抗螟虫水稻后代的抗虫性及农艺性状 | 第25-26页 |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未来发展 | 第26-27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HR15白叶枯病抗性改良 | 第29-6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亲本材料及来源 | 第29页 |
·用于MAS的分子标记 | 第29页 |
·用于白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的对照材料 | 第29页 |
·用于组合测配分析的不育系及对照材料 | 第29-30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供试菌株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田间杂交、回交选择方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1页 |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及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 第31-32页 |
·水稻白叶枯病材料的田间种植 | 第32-33页 |
·新恢复系的组合测配及田间种植 | 第33-34页 |
·田间数据记载 | 第34页 |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及杂交组合的产量竞争优势分析 | 第34-35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66页 |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中选新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38-45页 |
·2010年BC_3F_3代各株系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 第38-41页 |
·2011年春季于海南种植的BC_3F_4代各株系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 第41-42页 |
·2011年于武汉种植的BC_3F_5代各株系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 第42-44页 |
·2011年夏季于海南种植的BC_3F_5代各株系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 第44-45页 |
·新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分析 | 第45-53页 |
·新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45-50页 |
·新株系的稻米品质分析 | 第50-53页 |
·杂交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53-59页 |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59-66页 |
·杂交组合在海南种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59-62页 |
·杂交组合在海南种植的稻米品质表现 | 第62-63页 |
·杂交组合在武汉种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63-66页 |
·杂交组合在武汉种植的稻米品质表现 | 第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HR15改良新株系及所配组合的评价 | 第66-6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67页 |
·近等基因系的差异 | 第67页 |
·优良高产组合评价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广恢998螟虫改良研究 | 第68-8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亲本材料及来源 | 第68页 |
·用于MAS的分子标记 | 第68页 |
·用于测配分析的不育系及对照材料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田间杂交、回交选择方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路线 | 第68-69页 |
·分子标记检测 | 第69页 |
·田间自然条件下螟虫抗性调查方法 | 第69-70页 |
·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调查 | 第69-70页 |
·二化螟危害情况调查 | 第70页 |
·三化螟危害情况调查 | 第70页 |
·新株系及其部分杂交组合的Bt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螟虫抗性鉴定材料田间种植 | 第71页 |
·新恢复系的组合测配及田间种植 | 第71页 |
·田间数据记载 | 第71页 |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及杂交组合的产量竞争优势分析 | 第71-72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3页 |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72-73页 |
·新株系及杂交组合的田间螟虫抗性鉴定结果 | 第73-75页 |
·Bt蛋白表达量的测定结果 | 第75-76页 |
·新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分析 | 第76-79页 |
·新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76-78页 |
·新株系的稻米品质分析 | 第78-79页 |
·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79-83页 |
·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79-82页 |
·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 | 第82-83页 |
4 讨论 | 第83-85页 |
·广恢998改良新株系及所配组合的评价 | 第83页 |
·不同生育时期Bt蛋白的表达量差异 | 第83页 |
·优良高产组合评价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