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英文缩写概述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2页 |
·PON技术 | 第12-14页 |
·、主流PON技术比较 | 第12-13页 |
·EPON的技术优势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的目标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以太无源光网络 | 第17-25页 |
·EPON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ONU功能要求 | 第17-18页 |
·PoS功能要求 | 第18页 |
·OLT功能要求 | 第18页 |
·EPON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下行方向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上行方向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MPCP(Multi-Point Control Protocol多点控制协议) | 第19-22页 |
·控制帧 | 第20-21页 |
·MPCP操作过程 | 第21-22页 |
·EPON的关键技术 | 第22-23页 |
·测距与同步 | 第22-23页 |
·上行带宽的分配算法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算法分析 | 第25-33页 |
·IPACT算法 | 第25-26页 |
·算法原理 | 第25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25-26页 |
·CPFCT算法 | 第26-28页 |
·算法原理 | 第26-27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改进的算法 | 第28-32页 |
·算法原理 | 第28-30页 |
·算法数学分析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算法仿真 | 第33-51页 |
·仿真平台——OPNET简介 | 第33-35页 |
·三层建模机制 | 第33-35页 |
·基于包的通信 | 第35页 |
·模型构建 | 第35-47页 |
·包格式 | 第35-40页 |
·链路模型 | 第40-42页 |
·ONU节点模型 | 第42-43页 |
·PoS节点模型 | 第43-45页 |
·OLT节点模型 | 第45-46页 |
·网络模型 | 第46-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带宽利用率对比 | 第47-48页 |
·业务时延对比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论文发表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