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全钒液流电池正极电解液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引言第9页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9-10页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10-14页
     ·钒氧化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0-11页
     ·钒氧化还原电池储能系统构成第11-12页
     ·全钒氧化还原电池特性及其应用前景第12-14页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发展概况第14-15页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第15-19页
     ·电解液第15-17页
     ·电极材料第17-18页
     ·集流体第18-19页
     ·隔膜第19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有机添加剂对钒电池正极电解液的影响第21-40页
 引言第21-22页
   ·实验部分第22-2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页
     ·电解液的制备第22-23页
     ·电极的制备第23页
     ·紫外-可见光光谱第23页
     ·热稳定性测试第23页
     ·电化学测试第23-24页
     ·粘度测试第24页
     ·SEM分析第24页
   ·结果与讨论第24-38页
     ·Ⅴ(Ⅴ)热稳定性试验第24-25页
     ·添加剂自身电化学活性研究第25-26页
     ·VO~(2+)/VO~(2+)电极反应第26-31页
     ·添加剂体系钒电解液循环稳定性第31-32页
     ·添加剂对负极电解液的影响第32-33页
     ·交流阻抗测试第33-34页
     ·紫外可见光检测第34-35页
     ·电池性能研究第35-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钒正极电解液的混酸(CH_3SO_3H & H_2SO_4)体系研究第40-54页
 引言第40页
   ·实验部分第40-43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0-41页
     ·电解液的制备第41-42页
     ·V(V)的热稳定性测试第42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2-43页
     ·紫外-可见光光谱第43页
     ·SEM分析第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紫外可见光检测第43-45页
     ·Ⅴ(Ⅴ)热稳定性试第45页
     ·Ⅴ(Ⅳ)/Ⅴ(Ⅴ)循环伏安研究第45-49页
     ·交流阻抗分析第49-50页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结论第54-55页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致谢第64-65页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形貌LiFePO4的可控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LiTi3O7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