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油气管道的发展 | 第9-10页 |
·陕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 | 第10页 |
·陕北地区生态状况 | 第10页 |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陕北地区输油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 第13-16页 |
·施工建设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 第13-14页 |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 第14-16页 |
3 陕北地区输油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方法 | 第16-30页 |
·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16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 第16-23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6-21页 |
·指数评价法 | 第21-23页 |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建立 | 第23-27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3-24页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24-25页 |
·指标及其涵义 | 第25-26页 |
·评价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生态评价及预测方法 | 第27-29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第27-28页 |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 第28页 |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 第28页 |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 第28-29页 |
·归一化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4 吴定输油管线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 第30-44页 |
·项目概况 | 第30页 |
·自然环境简况 | 第30-34页 |
·地形、地貌 | 第30-31页 |
·地质 | 第31页 |
·水文地质 | 第31-32页 |
·地表水 | 第32页 |
·气候气象 | 第32-33页 |
·动植物 | 第33-34页 |
·工程分析 | 第34-38页 |
·施工期 | 第34-37页 |
·营运期 | 第37-38页 |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 第38-42页 |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 第38-39页 |
·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 第39页 |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 | 第39-40页 |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 第40-41页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 第42-44页 |
·巡护点 | 第42页 |
·管道工程 | 第42页 |
·事故状态下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5 吴定输油管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44-54页 |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 第44-45页 |
·调查范围 | 第44页 |
·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 | 第44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4页 |
·土壤侵蚀 | 第44-45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45页 |
·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第45-48页 |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 第46页 |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 | 第46页 |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 | 第46-47页 |
·土地退化指数计算 | 第47页 |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 | 第47-48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第48页 |
·评价结果 | 第48页 |
·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48-50页 |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 第48-49页 |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 | 第49页 |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 | 第49页 |
·土地退化指数 | 第49页 |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 | 第49-50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 | 第50页 |
·评价结果 | 第50页 |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 第50页 |
·生态环境补偿措施 | 第50-54页 |
·替代方案和避让措施 | 第50-51页 |
·生态减缓措施 | 第51页 |
·生态补偿措施 | 第51-52页 |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第52-54页 |
6 总结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