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1 相关概念节点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新农保” 制度 | 第21页 |
·农村低保制度 | 第21-22页 |
·基础理论 | 第22-27页 |
·养老保障效率理论 | 第22-23页 |
·城乡平衡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 | 第24-27页 |
2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的现状及保障水平分析 | 第27-36页 |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的现状 | 第27-31页 |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的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现行保障标准 | 第30-31页 |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保障水平分析 | 第31-36页 |
·当前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 第31-33页 |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保障水平分析 | 第33-36页 |
3 辽宁省 “新农保” 与农村低保协调给付模式设计及保障水平分析 | 第36-40页 |
·“新农保” 0 补贴模式 | 第36-37页 |
·模式设计内容 | 第36页 |
·模式保障水平分析 | 第36-37页 |
·“新农保” 部分补贴模式 | 第37-38页 |
·模式设计内容 | 第37页 |
·模式保障水平分析 | 第37-38页 |
·低保与 “新农保” 兼得模式 | 第38-39页 |
·模式设计内容 | 第38页 |
·模式保障水平分析 | 第38-39页 |
·三种模式保障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4 三种模式未来实施的可行性论证 | 第40-55页 |
·基础数据的预测 | 第40-48页 |
·2010 年-2020 年辽宁省农村低保户总量及结构预测 | 第40-43页 |
·2010 年-2020 年辽宁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预测 | 第43页 |
·2010 年-2020 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情况预测 | 第43-44页 |
·2010 年-2020 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标准预测 | 第44-45页 |
·2010 年-2020 年中央财政与辽宁省财政收入情况预测 | 第45-48页 |
·“新农保” 0 补贴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页 |
·“新农保” 部分补贴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1页 |
·2010 年-2020 年中央财政对部分补贴模式的给付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2010年-2020年辽宁省财政对部分补贴模式的给付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低保与 “新农保” 兼得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2010 年-2020 年中央财政对兼得模式的给付能力分析 | 第52页 |
·2010 年-2020 年辽宁省财政对兼得模式的给付能力分析 | 第52-53页 |
·三种模式的最优分析 | 第53-55页 |
5 构建最优模式的建议 | 第55-59页 |
·加强政策协调联动能力 | 第55页 |
·加强基金运营管理 | 第55-57页 |
·优化基金管理模式,提高 “新农保” 基金安全性和收益性 | 第55-56页 |
·构建委托投资型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 | 第56页 |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以监督“新农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 第56-57页 |
·构建 ”新农保” 的多元化、长效筹资机制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