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8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文献回顾 | 第12-21页 |
·国内外学者对政府作用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国内学者对政府作用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评价 | 第17-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41页 |
·地方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职能和作用 | 第28-31页 |
·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 | 第28-29页 |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中的调整 | 第30-31页 |
·城镇化实现途径四个分析维度 | 第31-38页 |
·城镇化产业要素的实现途径 | 第33页 |
·城镇化人口要素的实现途径 | 第33-36页 |
·城镇化空间要素的实现途径 | 第36-37页 |
·城市文明要素的实现途径 | 第37-38页 |
·交通快速通道与城镇化发展 | 第38-41页 |
·交通快速通道的内容及特征 | 第38-39页 |
·交通快速通道与沿线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 | 第39-41页 |
第3章 黔南州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所存问题 | 第41-62页 |
·黔南州城镇化水平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三农"问题更加突出 | 第41页 |
·黔南州城镇化发展规模难以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第41-42页 |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对地方政府发挥在城镇化中作用的制约 | 第42-45页 |
·直接负面影响对地方政府功能作用的制约 | 第43页 |
·间接影响对地方政府功能作用的制约 | 第43-45页 |
·黔南州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存问题分析 | 第45-62页 |
·地方政府在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存问题 | 第45-52页 |
·地方政府在优化城镇人口结构中所存问题 | 第52-56页 |
·地方政府在促进城镇建设中所存问题 | 第56-58页 |
·地方政府在城市文明建设进程中所存问题 | 第58-62页 |
第4章 城镇化进程中贵广快速通道沿线地方政府作用的"着力点" | 第62-76页 |
·促进产业要素的实现 | 第62-65页 |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 第63-64页 |
·推进沿线产业布局优化,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 | 第64页 |
·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 | 第64-65页 |
·促进人口要素的实现 | 第65-67页 |
·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黔南工作 | 第65-66页 |
·落户黔南企业对当地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 第66页 |
·产业发展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第66-67页 |
·促进空间要素的实现 | 第67-69页 |
·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卫星城市改建、扩建、和新建 | 第67-68页 |
·调整城镇发展战略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推动城市文明形成和传播 | 第69-72页 |
·地方政府、"两高"与黔南州城市文明建设 | 第70-71页 |
·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 第71-72页 |
·"两高"沿线地方政府在促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72-76页 |
·"两高"可能对环境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72-73页 |
·可能对马路经济形成的负面冲击 | 第73-74页 |
·可能对地方政府执政道德形成的严峻考验 | 第74-76页 |
第5章 对改进黔南州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作用的政策建议 | 第76-93页 |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 第76-78页 |
·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政府职能 | 第76页 |
·调整权力结构关系,赋予基层政府更大的职责和相关权力 | 第76-77页 |
·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 第77-78页 |
·完善民族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建设 | 第78-81页 |
·城镇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规划 | 第78-79页 |
·城镇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 | 第79-80页 |
·强化对民族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 第80-81页 |
·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 第81-83页 |
·全面落实《黔南州"贵广快速通道"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制定和实施全州各个城镇三次产业发展各级目标 | 第81页 |
·集中行政资源,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 | 第81-82页 |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发展配套产业 | 第82页 |
·充分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作用 | 第82-83页 |
·切实落实产业布局的具体工作 | 第83页 |
·调节民族地区人口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 | 第83-85页 |
·改进和落实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使外来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 第83-84页 |
·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 | 第84页 |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 第84-85页 |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分布 | 第85页 |
·给制度"松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 第85页 |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第85-87页 |
·加大对外开放(国内、国外)的力度 | 第86页 |
·扶持微观主体,培育要素市场 | 第86页 |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 | 第86-87页 |
·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 第87-88页 |
·建立州域内各级政府的政府合作机制,实现黔南州利益最大化 | 第87页 |
·建立黔南州与省内其它地区、自治州、市的合作机制,实现贵州省利益最大化 | 第87-88页 |
·建立跨省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 | 第88页 |
·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城镇文化和文明 | 第88-90页 |
·从区域发展历史的背景中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 | 第88-89页 |
·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第89-90页 |
·消除"贵广快速通道"对黔南城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90-93页 |
·坚持"环境立省"与"开发带动"相结合战略,热情招商、科学选商 | 第90页 |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除"两高"对"马路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90-91页 |
·加强党风和政风建设,塑造高效、廉洁、亲民的地方政府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1 | 第100-101页 |
图版1 | 第101-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