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通信业务的变化对传送网络提出的挑战 | 第15-17页 |
| ·论文相关工作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PTN网络的发展及相关技术架构概述 | 第17-18页 |
| ·T-MPLS/MPLS-TP技术的发展与技术架构 | 第18-20页 |
| ·无线网络的同步需求及网络同步的概述 | 第20-22页 |
| ·分组传送网络时钟同步技术概述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 第二章 分组传送网络的QoS路由与多播保护技术 | 第32-52页 |
| ·基于QoS以及基于流量的路由研究 | 第32-34页 |
| ·基于QoS的路由研究 | 第32-33页 |
| ·基于流量的路由研究 | 第33-34页 |
| ·限定延时带宽的具有流量工程特性的路由算法 | 第34-39页 |
| ·支持QoS的动态路由问题 | 第34页 |
| ·DBCTEA算法的思想与实现 | 第34-37页 |
| ·DBCTEA算法的仿真实验 | 第37-39页 |
| ·MPLS-TP的多播保护技术研究 | 第39-40页 |
| ·基于冗余树的风险分担的多播网络保护机制 | 第40-48页 |
| ·基于冗余树的多播保护机制及其主树选择问题 | 第40-41页 |
| ·冗余树的构建 | 第41-43页 |
| ·RSPT算法的思想与实现 | 第43-46页 |
| ·RSPT算法的仿真实验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第三章 分组传送网络的共路由双向路径标签传递技术 | 第52-72页 |
| ·MPLS-TP网络中MEP与MIP的OAM通信机制 | 第52-56页 |
| ·OAM架构中MEP与MIP的通信问题 | 第52-53页 |
| ·提出的基于MPLS-TP签名标签的方案的总体流程 | 第53-54页 |
| ·示例拓扑与标示结果描述 | 第54-56页 |
| ·基于MPLS-TP签名标签的技术方案 | 第56-62页 |
| ·包含MPLS-TP签名标签的路径标示消息 | 第56-58页 |
| ·MEP群发的路径标示确认请求消息 | 第58-59页 |
| ·MIP的前向路径与后向路径的绑定 | 第59-60页 |
| ·路径标示回复消息 | 第60-62页 |
| ·基于对称标签的标签分发机制 | 第62-70页 |
| ·MPLS-TP网络中的双向路径的标签分发问题 | 第62-63页 |
| ·对称标签分发机制的思想与实现 | 第63-66页 |
| ·对称标签分发机制的仿真实验 | 第66-70页 |
| ·小结 | 第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分组传送网络的IEEE 1588时钟同步技术 | 第72-86页 |
| ·IEEE 1588时钟同步的路径不对称问题 | 第72-74页 |
| ·IEEE 1588端到端透明时钟技术 | 第74-75页 |
| ·使用固定时延方法的端到端的透明时钟机制 | 第75-80页 |
| ·TC设备与主时钟频率不匹配的问题 | 第75-76页 |
| ·RTE算法的机制描述 | 第76-78页 |
| ·RTE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78-80页 |
| ·基于同步分组传送网的端到端的透明时钟机制 | 第80-84页 |
| ·同步以太网和1588v2技术混合组网问题 | 第80-82页 |
| ·同步分组传送网方法的机制描述 | 第82页 |
| ·同步分组传送网方法的仿真分析 | 第82-84页 |
| ·小结 | 第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6-90页 |
|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缩略词表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目录 | 第96-97页 |
| 发表和录用论文 | 第96页 |
| 在审论文 | 第96-97页 |
| 申请专利 | 第97页 |
| 提交草案 | 第97页 |
| 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