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信用担保与信用担保机构 | 第18页 |
·互助担保与互助担保机构 | 第18页 |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 | 第18-23页 |
·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理论 | 第18-19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9-22页 |
·关系贷款理论 | 第22-23页 |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理论 | 第23-26页 |
·融资担保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页 |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 | 第24-25页 |
·信号传递与资信评价担保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6-30页 |
·世界主要国家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发展的实践 | 第26-28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体系 | 第26-27页 |
·意大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体系 | 第27-28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体系 | 第28页 |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体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 | 第30-34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融资现状 | 第30-3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31-34页 |
·我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发展现状 | 第3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1-34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构建 | 第34-45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建立 | 第34-36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发起 | 第34-35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主体关系 | 第35-36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36-38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担保业务 | 第38-42页 |
·业务流程 | 第38-41页 |
·放大倍数与比例 | 第41-42页 |
·担保方式 | 第42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经营与管理 | 第42-45页 |
·机构的管理 | 第42-43页 |
·机构资金的管理、补充和代偿 | 第43-45页 |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构博弈分析 | 第45-49页 |
·模型假设 | 第45页 |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各方行动次序假设 | 第45-46页 |
·互助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时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46页 |
·互助担保机构不提供担保时的模型分析 | 第46-47页 |
·互助担保动态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七章 江苏省璜泾镇化纤加弹业互助担保融资案例分析 | 第49-53页 |
·基本情况简介 | 第49页 |
·璜泾镇互助担保融资的运作模式 | 第49-50页 |
·互助担保融资机构的发起 | 第49-50页 |
·互助担保机制的运作 | 第50页 |
·璜泾镇互助担保融资的作用分析 | 第50-51页 |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50页 |
·中小企业会员受益情况 | 第50-51页 |
·对协作银行的作用 | 第51页 |
·璜泾镇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借鉴意义 | 第51-53页 |
第八章 保证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 第53页 |
·逐渐强化互助性担保的市场地位 | 第53页 |
·建立健全互助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 第53-54页 |
·扩大互助担保机构放大倍数 | 第54-55页 |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