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超声振动时效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振动时效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3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振动时效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对象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残余应力及超声振动时效机理分析 | 第17-33页 |
·残余应力的分类和产生原因 | 第17-19页 |
·残余应力的分类 | 第17页 |
·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 | 第17-19页 |
·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19-21页 |
·残余应力对静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 第19-20页 |
·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 | 第20-21页 |
·残余应力对结构件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第21页 |
·残余应力的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残余应力的消除本质 | 第22-23页 |
·低频振动时效机理分析 | 第23-27页 |
·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宏观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微观机理分析 | 第25-27页 |
·超声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分析及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27-33页 |
·超声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分析 | 第27页 |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27-33页 |
第三章 超声振动时效工艺概述 | 第33-37页 |
·影响超声振动时效效果的因素 | 第33-34页 |
·激振应力 | 第33页 |
·激振频率 | 第33-34页 |
·激振时间 | 第34页 |
·超声振动时效的效果评定方法 | 第34-37页 |
·参数曲线观测法 | 第34-36页 |
·尺寸稳定性检测法 | 第36页 |
·残余应力测量法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残余应力的测量计算方法和测量系统的优化 | 第37-49页 |
·残余应力的机械测量方法 | 第37-38页 |
·残余应力的物理测量方法 | 第38-39页 |
·测量系统的优化 | 第39-49页 |
·实验测量系统的组建 | 第40-42页 |
·实验测量系统的优化 | 第42-49页 |
第五章 超声振动时效的实验研究 | 第49-63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49-52页 |
·实验杆件的设计 | 第49-51页 |
·振动系统的组建 | 第51-52页 |
·杆件的预处理 | 第52页 |
·杆件的超声振动时效处理及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52-54页 |
·杆件的超声振动时效处理 | 第52-53页 |
·杆件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53-54页 |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半波长圆截面杆实验数据 | 第54-55页 |
·半波长矩形截面杆实验数据 | 第5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对杆件中不同位置应力的超声振动时效处理分析 | 第56-63页 |
·杆件节点位置的理论推导 | 第56页 |
·基于MATLAB理论求解 | 第56-58页 |
·振动模态的仿真 | 第58-60页 |
·实验验证 | 第60-61页 |
·实验结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总结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1 | 第68-69页 |
附录2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