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导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 四、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宋代乡约文本 | 第15-19页 |
| (一) 北宋时期的《吕氏乡约》 | 第15-18页 |
| 1、关于作者 | 第15页 |
| 2、关于原始资料版本 | 第15-16页 |
| 3、《吕氏乡约》的文本内容 | 第16-18页 |
| (二) 南宋时期的《增损吕氏乡约》 | 第18-19页 |
| 1、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改和提倡 | 第18页 |
| 2、关于原始资料版本 | 第18页 |
| 3、文本内容 | 第18-19页 |
| 二、 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 | 第19-24页 |
| (一) 宋代乡约的历史渊源 | 第19-22页 |
| 1、乡治思想的萌芽 | 第19-20页 |
| 2、宋代以前的乡治思想 | 第20-22页 |
| (二) 宋代乡约产生的原因 | 第22-24页 |
| 1、礼在民间的普及 | 第22页 |
| 2、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 | 第22-23页 |
| 3、对王安石保甲法的不满 | 第23-24页 |
| 三、宋代乡约组织的自治性和运行状况 | 第24-28页 |
| (一) 宋代乡约的自治性 | 第24-26页 |
| 1、学界关于乡约自治属性的探讨 | 第24-25页 |
| 2、乡约发起主体的非官方性质 | 第25页 |
| 3、乡约组织形式的自治特征 | 第25-26页 |
| 4、乡约遵循的自由自愿原则 | 第26页 |
| (二) 宋代乡约的推行状况 | 第26-28页 |
| 1、乡约组织的地域性 | 第26-27页 |
| 2、乡约在推行中遇到的阻力 | 第27页 |
| 3、乡约在推行过程中的变通和调整 | 第27页 |
| 4、两宋时期乡约制度未能广泛推广的原因 | 第27-28页 |
| 四、 宋代乡约的价值和理念分析 | 第28-31页 |
| (一) 宋代乡约的价值分析 | 第28-30页 |
| 1、宋代乡约的教化价值 | 第28-29页 |
| 2、宋代乡约的乡治价值 | 第29-30页 |
| 3、宋代乡约对后世的影响 | 第30页 |
| (二) 宋代乡约的文化理念分析 | 第30-31页 |
| 1、儒家思想的践行——教化治民 | 第30-31页 |
| 2、宋代理学的理想——以礼为教 | 第31页 |
| 五、 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的比较 | 第31-41页 |
| (一) 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的自治性 | 第31-34页 |
| 1、乡村共同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 第31-32页 |
| 2、村民在乡村共同体的司法管理中的权利和地位 | 第32-33页 |
| 3、村民在乡村共同体的行政事务中的参与权 | 第33-34页 |
| (二) 宋代乡约组织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的共同点 | 第34-37页 |
| 1、都是乡村自治组织 | 第34页 |
| 2、皇权或王权的有限性 | 第34-36页 |
| 3、乡绅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 | 第36-37页 |
| (三) 宋代乡约组织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的差异 | 第37-38页 |
| 1、道德自治和法律的自治 | 第37-38页 |
| 2、规范内容的不同 | 第38页 |
| (四) 不同发展趋势的原因探析 | 第38-41页 |
| 1、血缘宗法伦理和宗教伦理 | 第38-39页 |
| 2、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同发展时期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